84年钟伟生病住院,黄克诚探望时询问:你老家还有亲戚需要照顾吗

漫步史书 2024-10-14 09:57:16

开国少将钟伟一生有过两段婚姻。

钟伟将军在参加红军之前就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子钟来良,将军当年参加红军离开家乡时,钟来良也才八个月大,可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钟伟也没把这个长子接到北京去,而是让他一直留在老家。

钟伟第二段婚姻是在抗战时期,妻子刘挽澜。

刘挽澜是江苏淮安人,1915年出生,她的祖父经商,父亲在保定军校任过少校教官,所以刘挽澜自幼就受过良好的教育,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早在1936年底,刘挽澜就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中大农村服务团”,从此以后开始投身革命,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经党组织推荐,刘挽澜来到延安,在抗大学习期间,结识了在校授课的钟伟,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刘挽澜还有个妹妹刘惠馨,曾任鄂西特委妇女部部长,后来与时任鄂西特委书记的马识途喜结连理,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湖北。

钟伟听说消息后,还曾安慰妻子:

“你有这样一个英雄的妹妹,这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蒋介石对日寇处处妥协退让,却一心打内战,要消灭共产党,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欠下的又一笔血债,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这帮王八蛋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在诸多开国将军中,钟伟性格要算是最突出的那一类,被人们尊称为“巴顿将军”。

“打仗时天不怕地不怕”是钟伟一个比较典型的特点,这个特点后来也融入了他所带的部队,钟伟虽然勇猛,但是从来不打呆仗,有勇有谋,这一点也为很多部下所信服,大家也都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钟伟身边的子女后来多多少少也都听说过父亲年轻时候的壮举。

钟伟的儿子钟戈挥就曾在父亲诞辰100周年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讲述父亲生平英勇的事迹。

也因为个性耿直,钟伟后来在“庐山会议”期间为彭老总说话,结果遭了殃,对于这段往事,钟伟其实并没有对家里的妻儿讲过多少,但那段最难忘的岁月,还是给家里许多人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钟伟其实不是不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他只要按照组织流程办事,完全就可以避过这场麻烦,但他耿直的性格不允许自己说那些昧着良心的假话。

后来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钟伟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一直到1978年8月,安徽省委组织部才做出了对钟伟的正式结论,钟伟恢复了组织生活。

1979年3月,钟伟正式获得了平反。

钟伟曾想继续出来做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钟伟并没有抱怨,一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在遗嘱中写道:

“党是培育我成长最疼爱的母亲,我时刻没有离开过她,不管是在艰难困苦还是在幸福的时刻。”

应该指出的是,钟伟的子女们大多数都受到了父亲性格的影响。

据钟戈挥回忆,父亲在他们小时候就对他们教育很严格,他们也是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使他们深刻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哪怕是从小就不在钟伟身边长大的长子也是如此。

1949年7月,钟伟率部到了长沙,立马派人把在老家平江的儿子钟来良接了过来。

那时战事正酣,父子两也顾不上多说话,但应该指出的是,对这个从小就养在老家的儿子,钟伟是有一份愧疚在的,可当钟来良提出想要在长沙某个差事的时候,钟伟自己犹豫了。

钟伟很迫切想弥补给孩子一切,但他又不愿意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我的孩子凭什么特殊化呢?”

钟伟狠下心来对儿子说:

“我看你呀,就是个种田的汉子,回去吧。”

就是因为父亲这么一句话,钟来良后来一直在老家,一辈子都没沾父亲一点光。

钟伟将军子孙后代中,钟来良这一支就一直留在老家,一开始默默无闻始终不为人所知。

后来是很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大家才知道。

2015年4月,《湖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开国将军钟伟的家风》,里面提到了钟伟将军几个孙子、孙女在老家务农的情况,而最小的孙子钟勉生十几年来一直摆摊卖水果,收入微薄。

消息爆出后,引起各方面热议。

有趣的是,这件事情后来被当地证实了。

时任平江县浯口镇镇党委书记张廉波在看了这篇报道以后,亲自到地调查,发现本地确实有一名叫钟勉生水果摊主,从2003年开始就摆摊卖水果了。

周围的邻居们也都反映,钟勉生卖水果,价格很公道,从来不缺斤短两。

只是周围的人都没把他和“开国将军的孙子”挂钩。

张廉波后来亲自去找了钟勉生,并就传言的事询问他,钟勉生也很爽快,不仅承认属实,而且还把家里珍藏的和爷爷的照片以及往来的书信给他看。

一番交谈后,张廉波也忍不住有些感慨。

钟来良是在老家平江结的婚,妻子名叫李琼英,几十年后记者上门采访,已经年过八旬的李琼英还接受过记者采访,他和钟来良共同育有两女(直霞、水霞)、三子(社生、新生、勉生)。

据李琼英回忆:

“五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爸爸亲自给取的。”

钟伟虽然是开国将军,地位十分尊崇,但他从来没修缮过老家平江县三阳乡平源村的房子,时隔几十年,早已经房倒屋塌,仅剩的建筑也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应该指出的是,钟伟将军的故居未定保护级别。

钟来良虽然被父亲赶回老家,但对这个儿子,钟伟其实还是很牵挂的,李琼英回忆:

“爸爸待我们一直都很好。我和他儿子赉良结婚不久,就被爸爸接到汉口。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又跟着爸爸去了南京,后来又到了北京。爸爸见我是农村去的,总担心我在大城市迷路、走丢。”

李琼英记得很清楚,当年他在南京时,正怀着二女儿水霞,是钟伟的夫人刘挽澜忙前忙后的陪着去医院,后来生下了孩子以后,一家人还在一起生活了几年。

对于这个在自己跟前出生的孙女,钟伟十分喜欢,后来常常牵挂,只是那个年代钟伟自己处境也很艰难,所以无暇顾及这个孙女。

一直到后来恢复待遇后,钟伟马上把孙女钟水霞接到了北京读书。

钟水霞在北京的中学毕业后,要回平江老家,钟伟很舍不得孙女想挽留,钟水霞那时求爷爷:

“爷爷,你给我在北京找个工作我就不走了。”

钟伟后来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没答应:

“要回去自己考,不要走后门,那是无耻的。我最恨腐败分子,如果给我一挺机枪,我把他们全突突了。”

钟伟是典型的嘴硬心软,后来孙女离开北京那天,老将军以手帕蒙面,不愿意让人看到他流泪的摸样。钟水霞后来写信告诉爷爷,自己考上了当地的师范学校,钟伟乐得写信祝贺:

“好孩子,你打了大胜仗,爷爷要回去给你庆功。”

在老家的孙子孙女中,钟新生算是跟在爷爷身边最久的,他后来回忆在爷爷身边生活时,还见过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杨成武、杨勇、张震等开国将军,但后来谈及爷爷,钟新生却说:

“我爷爷虽然是个将军,但我们一家谁也没沾过他的光。”

1982年2月,钟新生到北京,请爷爷帮忙安排工作或者去当兵,但钟伟却摇头拒绝:

“要工作,靠本事,不能靠关系。我看你就是种田的汉子,回去和你父亲一道把农业搞好。记住,不许动不动就提我的名字,不许和别人争名夺利,不许做坏事。”

钟新生回了老家学种地,后来又学做木匠。

钟社生同样也是如此,1978年他在黑龙江参军,干了三年半,本来部队领导想把他留在部队,钟社生很高兴,就写信告诉爷爷,但钟伟听说后直接给部队写了封信:

“锄头扽得稳,作田是根本。你们不要搞特殊,让他回家自己努力。”

部队没办法,只好给钟社生安排复员。

1984年2月,钟伟生病住院,老首长黄克诚专程登门探望问他:

“你在老家还有什么亲戚?”

钟伟如实回答:

“我儿子,3个孙子、2个孙女都在农村生活。”

黄克诚很动容,伸手比了个大拇指:

“老钟,你真了不起!你真廉洁!”

钟伟将军似乎不愿意自己子女参军,尽管钟社生有过参军的经历,但到底是没有留在部队里。

对此钟伟将军儿子钟戈挥倒是有个解释。

钟戈挥几个兄弟姐妹都没有参军而是去考了大学,他自己原来曾想参军过,毕竟父亲是声名赫赫的将军,他曾瞒着家里报考了飞行员,后来还通过了,哪知钟伟知道了这件事,把他劈头盖脸一顿痛骂:

"谁叫你去当兵的,仗我都代你们打完了,当兵干什么?我们已经破坏得够多了,你们这一代应该建设,应该建设!"

也许在钟伟将军心里,子女们都不去参军,才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

钟来良虽然一直在老家务农,但他们一家子和钟伟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断过。

钟伟对很喜欢和孙子孙女在一起,经常把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叫来住,几乎每个孩子都记得自己跟爷爷的点点滴滴,当然只是每次来都要恪守一条“红线”:

“不占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

1984年6月24日,钟伟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钟伟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的值钱的遗产,如果说非要有,就只有交给大儿子儿媳的一口大木箱子,据李琼英说,这口大木箱子应该是战争年代就陪着老爷子的,上面还有日文,估计是老爷子缴获日军的战利品。

李琼英回忆:

“爸爸生前说,他没有什么遗产分给我们。就给了我这口箱子,还给了我一条绒裤、一件背心。这就是爸爸留给我们的遗产。”

倒是家里几个孙子孙女因为陪爷爷的时间多,所以有几件爷爷赠予的东西。

有件事值得一提,就是钟伟将军每个子孙都收藏了一份钟伟将军的遗嘱。

钟新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还曾把这份复印件拿出来展示,只见上面写着:

“亲爱的党,我死后不必给我补发什么薪金,因为儿子们都能生活了,我自己也未欠任何账目;我的电视机与冰箱都作为党费上交给党,不要给我举行追悼会和灵前告别,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

此后无论过去几年,钟伟将军家的子孙都遵循着将军还在时的习惯,勤俭持家度日。

2003年,钟勉生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因此回老家买水果度日,据他自己回忆:

“有一次,我从县城进了水果回浯口。在班车上有人在讲电视剧《亮剑》,说《亮剑》中主角的原型,就是平江的钟伟将军。我听过之后只是笑笑。我从不说自己是钟伟将军的孙子。”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