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只见一位漂亮的女红军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

云孜聊过去 2024-10-21 16:53:50

一天,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只见一位漂亮的女红军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毛主席一回头,惊喜异常,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井冈山的夜晚,战士们围坐在柴火旁,谈笑间说起领导家的伙食,是不是白面馒头、大肥肉? 旁人听了一笑了之,曾志却心中疑虑重重,她是个直率的女人,听战士们议论毛泽东的伙食比大家好,她心里立刻有了疑问:毛主席也搞特殊化?她决定亲自去看看。 那天晚上,曾志来到毛泽东的住所,嘴上说着来看望毛泽东,却径直走向他家的灶台,掀开锅盖一看,一碗红米饭和一碗简简单单的南瓜汤,与战士们吃的并无二致。 毛泽东抬头笑着说:“怎么,曾志同志,你也来检查伙食?” 曾志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解释:“毛主席,大家都说您的伙食好,我就来看看。”毛泽东哈哈大笑,挥挥手让她坐下,继续吃着那碗简朴的饭菜。 那一刻,曾志的心中有了答案:这个人,确实是与大家同甘共苦的领袖。 单从曾志敢掀毛主席的锅盖,就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 在井冈山时期,她不仅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还敢于在关键时刻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1929年,井冈山的生活依旧艰苦,战士们常年缺衣少食。曾志心疼毛泽东,亲手为他买了一双黑线袜子。 毛泽东一直穿着这双袜子,甚至到了1932年,曾志在福建漳州再次见到他时,毛泽东脚上仍穿着那双已经补了两次的袜子。 毛泽东笑着说:“子珍帮我补了两次,可惜不能再补了。”那一瞬间,曾志既感动又心酸,毛泽东的简朴和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她。 1930年,曾志离开井冈山,前往闽南、厦门和福州工作,继续为革命奔波。那段时间,她做出了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决定: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卖”给一个富商,换取了100块大洋。 这100块大洋成为了支持革命的重要资金,而她的心却在痛苦中煎熬。 1933年,因无法照顾第三个儿子,她又将他托付给老乡抚养。这些决定,曾志从未后悔过。在她看来,革命的胜利比一切私人感情都重要。 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曾志转战荆门,担任中心县县委书记。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她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轰炸,还要解决过路抗日军队和难民的饮食问题。 曾志在荆门的北门三里街设立了一个免费的粥摊,为过往的军队和百姓提供茶水和食物。面对敌人的封锁和物资短缺,她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这种方式支援前线。 那时,钟祥县城有10万斤军粮急需运送,但县长束手无策,眼看着粮食无法送达前线,曾志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和三十三军团,冒着生命危险将军粮送到了指定地点。 这场险象环生的行动让她在当地百姓和军队中名声大振。她不仅在公开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还在隐蔽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组织武装力量、收集情报、冒险运盐,这些任务她都完成得异常出色。 曾志不仅仅是一个县委书记,更是一个为革命不惜一切的战士。她从不畏惧前方的险阻,也从不退缩。她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为革命铺路,在为人民争取未来。 1969年,曾志再次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这一次,她被安排到粤北山区进行劳动改造。已经年过半百的她,面对着艰苦的体力劳动,没有任何怨言。 她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积极投入到挖池泥、铲草皮、烧石灰等工作中。春耕时节,劳动强度加大,但她依然坚持在田间地头,与年轻的劳动者们一起挥汗如雨。 广东潮湿的气候让年迈的曾志感到身体不堪重负。无奈下她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自己年纪大了,劳动强度大,身体吃不消,希望能调到北方工作。 周恩来很快做出了回应,批准她调往陕西临潼干休所。 1973年,毛泽东亲自批示,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在西安继续工作,要么回到北京。曾志经过思考,选择了回到北京。 1973年3月8日,曾志一家收拾行李,搭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首都。回京后,她被安排在中组部供养,正式离休,暂时住在万寿路招待所。 在北京,曾志遇到了许多曾经的老战友,大家一起回忆往昔岁月,等待着局势的变化。尽管已经离休,曾志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生活。 随着国家局势的逐渐稳定,她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再次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在她晚年时,曾志曾说过:“我追随毛泽东,不是因为个人感情,而是因为我对他所代表的信仰至死不渝。” 毛主席去世后她感到无比的悲痛,但她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她临终前要求不通知任何人来参加她的葬礼,当消息传开时,许多曾与她共事的老同志自发地来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 参考信源: 人民网——《敢与毛泽东当面顶撞的女人——曾志》

0 阅读: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