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个僧人来到村庄化缘,双手合十道:“能不能给点吃的?”农民端出剩饭,分入钵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4-10-19 14:54:54

一天,3个僧人来到村庄化缘,双手合十道:“能不能给点吃的?”农民端出剩饭,分入钵中,不好意思地说:“饭快馊了,可以吧?”   妙祥法师微微一笑:“多谢施主,能果腹就好。”说完,他便蹲在墙角,擦了擦手,开始吃了起来。   两位年轻僧人也跟着师父,一起吃了那碗带着酸味的饭。   看着他们毫不在意,农民大哥一脸愧疚,连忙又跑进屋,拿出一些水果和蚕豆,不容分说地塞给了他们。   实际上,妙祥法师曾是医院里穿着白大褂的药剂师,他原名王巨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庭美满。   但王巨祥每天面对的都是生老病死,尤其是面对那些无力回天的病人,他开始思考:人到底为什么会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困惑日渐在他心头盘旋。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听到了营口楞严寺体清老和尚讲解佛经,心里突然有了答案。   他决定寻找更深的安宁和解脱,毅然辞掉了医院的工作,告别妻子,头也不回地走进了佛门。那个时候,他已经深知自己要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修行之路。   出家后的妙祥法师并没有选择安逸的寺庙生活,而是开始了苦行。   1995年,他带着几位僧人,从山西的五台山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行脚旅程。全程靠双脚,每天托钵乞食,没有固定的地址,也从不搭乘交通工具。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吃的饭菜全凭乞讨所得,遇到拒绝是常事,天气恶劣时他们也只能在桥下或树林里过夜。   就算一天七次乞食都失败,妙祥法师也从不强求,宁愿饿着肚子,直到下一顿再去乞讨。   与世间的冷暖交织,这条苦行之路充满挑战,但妙祥法师始终相信,这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如果他们发现某个村庄特别贫困,僧人们就会默默离开,不愿给那些已经吃不饱饭的人再添负担。   夜晚,他们露宿山野,静静思考每日的所见所闻,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内心交谈。   妙祥法师的原则很简单:不求奢华,不添麻烦。吃饭只为果腹,行脚只为修行。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信念,也是他带领僧众一贯坚持的生活方式。   历时80天,妙祥法师带着僧团走完了3000多里的路程,最终到达了辽宁盖县茅蓬。完成这次行脚之后,妙祥法师并没有停止修行的脚步。   他选择在深山中闭关三年,期间远离人群,喝水要走很远的路去河边挑,晚上点着蜡烛读经打坐,完全回归最原始的生活方式。闭关期满时,他的名气已经传遍了佛教界。   2000年,妙祥法师受邀来到辽宁海城的大悲寺担任住持。这个始建于1668年的古寺,早已不再是佛门净土,反而成了一个商业化的旅游景点。   寺庙里到处摆着功德箱,。   那时候的大悲寺与佛教圣地的形象相去甚远,寺庙门票昂贵,功德箱遍布寺内,和尚们甚至会劝游客捐钱,庙外还有许多人做起了算命生意,完全被商业化侵蚀。   妙祥法师看到这一切,立刻着手整改。他让人立了一块牌子,写着“禁止放钱”,并取消了所有功德箱和门票。他认为,金钱会污染人的心灵,佛门清净之地不该被金钱所玷污。   如今的大悲寺,虽然贫穷,却被称为“最干净的寺庙”。这里没有金钱的侵扰,只有宁静的修行和清净的心灵。   他常对弟子们说:“小事悟大道,修行从脚下开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佛法修行。   为了维持寺庙的基本生活,妙祥法师带着僧人们亲自开垦田地,种植蔬菜和粮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寺里的僧众们一件僧袍能穿好几年,破了就补,补了再穿,正面破了就穿反面,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却充满了宁静与平和。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他却选择了与世隔绝、清贫苦行的生活,但正是这种选择,成就了大悲寺这座“最干净的寺庙”。    (参考资料: 谈忏悔与发心——《中国贸易报》妙祥法师)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