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只有两位手握重兵的军阀始终没有出兵抗日,他们是谁?为何要这样做?  

住顶楼小邹 2024-10-18 15:52:33

抗战时期,只有两位手握重兵的军阀始终没有出兵抗日,他们是谁?为何要这样做?   (信源:「蜀中人物」刘文辉——2017-08-14 ·方志四川)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老话,在民国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成了不少军阀的“挡箭牌”。   一边是日寇的铁蹄肆虐,一边是蒋委员长的“中央军”虎视眈眈,夹缝中求生的“地方王”们,心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今天,咱就来聊聊两位“老油条”——刘文辉和盛世才,看看他们在抗战这盘大棋里,是怎么走的,结局又如何。   要说刘文辉,那也是个狠角色,早年在四川那片地上,和自己侄子刘湘打得不可开交,都想当“四川王”。   结果自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败给了有蒋介石撑腰的刘湘,灰溜溜地退守到川边地区。   不过,刘文辉可不会轻易认输。他到了西康,那叫一个“深耕细作”,不仅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还特别注重搞好民族关系。   毕竟,西康这地方,少数民族多,要想站稳脚跟,得先把人心拢住。   当然,对于蒋介石,刘文辉心里一直是又敬又怕。当年红军长征过大渡河,蒋介石明面上让他炸桥阻击,实际上是想借机削弱他的实力,好在后面好收拾他。   所以,刘文辉对蒋介石那套“明升暗降”的把戏,看得门儿清。   相比之下,盛世才的路子就更“野”一些。当年他跑到新疆,可不是去搞什么民族团结的,而是瞅准了“新疆王”金树仁的软肋,靠着自己那点军事知识,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顶峰。   这盛世才,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那真是“八面玲珑”,谁强就靠谁。一开始,他抱的是苏联的大腿,又是学习先进经验,又是接受军事援助,把新疆搞得跟苏联的“后花园”似的。   可等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身难保的时候,盛世才立马就翻脸不认人了,转头就投靠了蒋介石。   当然,蒋介石也不是什么善茬,他早就看上了新疆这块“肥肉”,一步步地往新疆安插自己人,最后把盛世才架空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地顿时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对于刘文辉和盛世才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一方面,日寇的侵略对他们的统治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毕竟,谁也不想当亡国奴,自己的地盘被日本人占了。   另一方面,蒋介石的中央集权政策,也让他们如坐针毡。抗战给了蒋介石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手伸到地方上去。   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实力派,自然就成了蒋介石要拔掉的“眼中钉”。   除了外部压力,刘文辉和盛世才还要面对自身的困境。   刘文辉的西康,本来就是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自身实力非常有限。要想独自对抗日寇,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盛世才的新疆,地处边陲,民族众多,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再加上之前和苏联的关系,更是让他在抗战问题上左右为难。   面对内忧外患,刘文辉选择了“以退为进”。他没有公开宣布抗日,但也拒绝了日本人拉拢,暗中支持抗战。   一方面他给抗战捐款,还保护了不少爱国人士,算是对民族大义有个交代。   另一方面他积极接触共产党,想给自己找一条后路。毕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相比之下,盛世才就显得更加“精明”和“现实”。他始终认为,抗战是蒋介石的事情,自己没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只要自己的“新疆王”地位稳固,谁赢了他就跟着谁混。这种“精致利己主义”最终害了他自己。   他先是投靠苏联,后来又投靠蒋介石,结果两边都没落到好。最终,被蒋介石一脚踢开,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抗战结束后,刘文辉和盛世才的命运也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刘文辉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站在共产党一边,为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也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而盛世才则因为目光短浅,不仅失去了权力和地位,也失去了人民的尊重和历史的认可。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的选择都充满了无奈和挣扎。   但无论如何,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自身价值,赢得尊重!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