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张长海,潜伏3天3夜,不吃不喝,大小便随身排出。405战斗

易云的世界 2024-10-17 15:26:02

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张长海,潜伏3天3夜,不吃不喝,大小便随身排出。405战斗中,张长海全身10多处负伤,仍率全班战士力拔8号敌洞,冲上主峰,立一等战功。 1985年夏天,19岁的张长海身处一场腥风血雨的战役。那时,他正奔赴老山前线,加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攸关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的博弈。老山地区的405高地是这次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要地,进攻与防守在此交锋,决定着战局的走向。 张长海被分配到侦察排,他的任务是潜入敌后,搜集高地的火力和兵力布防信息。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天黑之后,他带领两名战士悄无声息地深入敌占区。他们匍匐在密林和灌木丛中,感受着土地的潮湿与阴冷。为了避免被发现,他们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滴水未进,寸步不移。无数蚊虫在皮肤上叮咬、爬行,但他们不敢有任何动作,生怕惊动敌人的哨兵。 极度的饥渴与疲惫逐渐吞噬着他们的意志,但张长海明白,一旦他们成功掌握敌人的部署,就能为大部队的胜利打开一扇大门。他们缓缓前移,靠近敌人的阵地,在距离敌人不到十米的地方停下,将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清晰地刻在脑海中。潜伏的第三天夜里,张长海发现敌军的火力防线出现松动,他立即传回情报,为即将到来的突击铺平了道路。 战斗打响后,张长海和他的战友们冲锋在前,迎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向着405高地的主峰发起进攻。突击组在接近敌方的8号防御洞时遭遇强火力压制,行动一度停滞不前。张长海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主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他用自己的身影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为爆破组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火光四起,炮弹在他的身边炸裂,他被冲击波掀翻在地,全身多处受伤。 即便如此,张长海依然没有停止前进。他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指挥战斗,率领突击队攻下了8号洞的防线,并最终登上了405高地的主峰。这一战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局部战局,也为整个反击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张长海因此被授予一等功,这一荣誉是对他英勇无畏精神的最高肯定。 然而,战后的张长海却选择了与这段辉煌历史告别。他回到了江苏宝应,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功绩,甚至连邻居也不知道他曾是一位浴血奋战的英雄。他和妻子张君芳靠打零工和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张长海在工地上搬砖、垒墙,每天与泥浆和水泥打交道。他从不对工友提起自己负伤的往事,也没有诉说那些年背负的伤痛。他默默地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身体创伤,不求任何优待。 张长海的生活并不轻松。他的身体因为战伤的后遗症越来越差,经常需要前往各地求医。然而,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不得不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带着妻子租住在亲戚家中。尽管如此,他从未向政府申请过任何帮助,认为自己比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足够幸运。 2018年,张长海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出现短暂的失忆,连过去的战斗经历也逐渐模糊。他的妻子张君芳看在眼里,心急如焚。她决定打破丈夫的沉默,前往当地民政部门寻求帮助。当民政部门得知张长海的真实身份时,迅速展开了援助工作,为他提供医疗支持和生活保障。 这个消息传开后,许多社区居民和学生才知道,身边的这位低调老人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张长海依然坚持参与社区的红色宣传活动。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战场上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每次宣讲结束后,他总是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的笑脸,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中闪烁着温暖的光。 面对人们的敬仰和感激,张长海却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在他心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才是真正值得铭记的英雄。 如今,张长海依然生活在宝应的小社区里,过着平凡而宁静的日子。即使病痛缠身,他也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他的故事不仅让人们记住了那段历史,也提醒着我们:英雄并不一定需要鲜花和掌声,有时,最伟大的光辉恰恰存在于最深的沉默中。 张长海,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奉献。在喧嚣的时代里,他选择了默默前行,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0 阅读: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