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主动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执意搬到沙

广瓦下州 2024-10-17 11:27:12

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主动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执意搬到沙漠中最穷的村上去,妻子哭着拉住他:“你傻呀,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月还有48块钱!”他却说,“我以后给你更多!”谁料,40年后,妻子却说:“我只想我儿子还活着”!

1984年,32岁的石光银站在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孟村的边缘,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黄沙,心中充满了决心。

这个被称为"最穷的村庄"的地方,常年被沙尘暴困扰,村民们苦不堪言。石光银辞去了稳定的铁路工人工作,决定搬到这里来治沙。

回到家中,石光银向妻子王和珍宣布了这个决定。王和珍惊讶地看着丈夫,极力反对这个在她看来近乎疯狂的想法。"你怎么能放弃稳定的工作,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她激动地说。

但石光银的眼神坚定,他平静地回答:"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噬更多的土地。总得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

尽管妻子不理解,石光银还是毅然决然地搬到了沙日孟村。

初到村里,他立即组织村民开始植树造林的工作。然而,治沙并非易事。最初的几年里,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挖坑、打眼、埋草方格等,但收效甚微。树苗种下去后,很快就被风沙掩埋或吹走。

石光银并没有因为接连的失败而气馁。他每天仔细观察沙地的特性,不断总结经验。终于,他们发明了"草方格固沙"技术。

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在沙地上用草编织成方格,固定住流动的沙子,然后在方格内种植树苗。这个方法终于在狼沙窝取得了成功,树木开始在这片曾经不毛的土地上生长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光银和村民们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效。十年间,他们治理了6万亩林地,沙地开始变绿。然而,1994年,一个意外的打击来临。由于国家林业政策调整,治沙补贴被停止了。石光银因为前期的大量投入,欠下了260多万元的债务。

面对巨额债务,石光银没有放弃。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治沙的同时发展经济。1998年,他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决定发展生态产业。他带领村民们开始种植肉苁蓉等药材,同时发展多元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继续投入种树的资金。

然而,2008年5月28日,一个噩耗击中了石光银。他的儿子石飞在运送树苗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年仅27岁。这个打击对石光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他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他选择了继续坚持自己的治沙事业。

为了扩大治沙的规模,石光银成立了宁夏新绿地生态治理有限公司。他的事迹开始被更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治沙的行列中来。2014年,石光银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黄沙地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石光银和他的团队累计治沙25万多亩,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他的事迹不仅影响了身边的人,也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孙子石京山也加入了治沙的行列,成为了第三代治沙人。

如今,已经70多岁的石光银仍然坚守在治沙一线。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检查树苗的生长情况,计划新的种植区域。

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石光银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和奉献的传奇。他用一生的时间,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荒漠变成了绿洲。他的事迹证明,只要有决心,再艰难的任务也能完成。石光银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生态保护事业,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