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岸后,在80多天里横行浙、皖、苏3省,洗劫了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16 20:13:40

明朝嘉靖年间,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岸后,在80多天里横行浙、皖、苏3省,洗劫了杭、严、徽、宁等20多个州县,击杀官兵5000余,其中包括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遭殃的百姓无数。最后就连留都南京都险些失陷。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朝廷上下一片肃杀之气。 短短三个月前,倭寇犯境的消息犹如平地惊雷,炸得文武百官心惊肉跳。如今倭寇虽被剿灭,但朝中议论纷纷,都在为倭患之事而惶恐不安。 兵部尚书、南京兵部侍郎等大员纷纷引咎辞官。沿途州县官员亦无一幸免,或降职、或罢官、或削爵,共有58位文武官员受到牵连处分。 御史们更是连连上奏,直言国防之窳败,军备之废弛,皆是酿成此次倭患的根源。嘉靖帝勃然大怒,下旨彻查此事,誓要严惩不贷。 话说三个月前的六月初七,浙江上虞县乍然传来警报:倭寇登岸! 这些身着红衣、头戴黄盖的倭寇目露凶光,手持鬼头刀,气焰嚣张到了极点。他们一上岸就烧杀抢掠,沿途所过之处,无不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消息传到绍兴,知府刘锡大惊失色。他连忙调集兵马,会同千户徐子懿率兵前往,欲围剿来犯的倭寇。哪知刘锡军才行至半路,就与倭寇迎面相遇。 双方一阵混战,刘锡败下阵来,倭寇竟尾随至绍兴城外,占据一座居民高楼,与明军对峙。 徐子懿见状,当机立断,命人四下放火,欲以火攻逼出倭寇。 谁料倭寇于火光冲天之际,竟趁夜色突围。他们事先暗中制作木筏,由东河突出重围,仓皇逃窜。途中又杀害了返乡途中的御史钱鲸。 刘锡和徐子懿追至东河,方知上当,懊恼不已。 倭寇得逞后更加猖狂,直扑会稽、余姚、上虞等处,尽行抢掠,无恶不作。 百姓纷纷逃难,朝廷闻讯大怒,命浙江总兵王嘉胤火速征讨。王嘉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终因寡不敌众,未能阻挡倭寇西进的脚步。 倭寇由此直捣杭州府城。守将闻风丧胆,府内一片恐慌。 好在倭寇并未在杭州久留,他们很快劫掠于潜、昌化二县,被杭州金武营游击邹大受阻击,损失几人,便又往西逃窜。 明军各部奋起直追,总算在淳安县城外围歼倭寇百余人。 岂料残存的六十余倭夷更加疯狂,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歙县,将守卫关隘的500名明军打得落花流水。 面对汹涌而来的倭寇,这些明军竟全部弃甲曳兵,四散奔逃。至此,倭寇势如破竹,直逼徽宁。 倭寇在徽州府歙县打了一个大胜仗后,气焰更加嚣张。 他们接连攻陷泾县、南陵县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泾县知县丘时庸率兵迎战,却不敌倭寇,惨遭杀戮。 南陵县丞莫逞也凭关设防,但其麾下三百兵卒竟在倭寇来袭时仓皇逃窜。到处都是官兵败北的消息,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眼看倭患愈演愈烈,建阳卫指挥缪印、当涂县丞陈一道、太平知事郭樟等纷纷带兵来援。 然而,这支倭寇实在勇悍非常。据史书记载,双方遭遇时,"印等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遂俱溃。" 倭寇竟能徒手接住明军射来的箭矢,这般惊人的战力令明军目瞪口呆,士气尽失,转眼间溃不成军。 唯独陈一道带领的芜湖勇士奋力死战,但最终也全部壮烈牺牲。倭患之祸,似乎无人能挡。 倭寇由此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太平府芜湖县。 芜湖父老倾城而出,与倭寇展开惨烈的巷战。百姓们登上房屋,投掷瓦块石头,浇泼滚油烧灰,奋力抗击来犯的倭寇。激战中,倭寇伤亡甚众,被迫撤退。 据载,芜湖民众还活捉了两名倭寇,斩首十级。若非芜湖百姓的顽强抵抗,倭寇必会得寸进尺,而今虽败犹荣。 倭寇虽然暂遭挫败,但他们锐气不减,竟趁夜色掩杀太平府城。驻守此地的江都御史史褒善,急令属下乡勇列阵迎战。 双方在城外血战多时,明军又一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眼见府城难保,明军只得斩断护城河桥,聊作抵御。倭寇眼看攻城不易,便撤兵北上,直扑南京。 消息传到南京,朝廷大震,京城军民惊恐万状。 倭寇先向江宁发起进攻,明军死伤三百余人。形势万分危急,倭寇首领张黄盖更整军杀到南京城下。 他身着红衣,骑着高头大马,背负鬼头刀,气焰熏天,直犯南京的大安德门。城上守军见此情景,无不胆战心惊。 关键时刻,南京守军凭借火炮优势,对倭寇发起猛烈射击。 城内也抓获了倭寇派来的奸细。种种因素之下,倭寇放弃攻城,转而退出南京,杀奔秣陵关。 秣陵关守将闻风丧胆,竟引领千余兵马仓皇而逃。倭寇因而肆无忌惮,一路劫掠溧水、溧阳等县,无人再敢阻拦。 谁知倭寇闻讯官兵从太湖登岸的消息,立刻撤离南京,疾行军180里,逃至苏州浒墅关。 他们连夜急行,人困马乏,难掩疲态。途中,不少倭寇因体力不支倒毙路旁。 等他们好不容易抵达浒墅关时,却发现早有明军在此设伏等候。 原来,巡抚应天都御史曹邦辅已率领大军从太湖登岸,一路尾随倭寇,在浒墅关围困了他们。 倭寇虽穷途末路,却仍不肯投降。他们背水一战,悍不畏死。 明军在曹邦辅的指挥下,与倭寇展开殊死搏斗。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惨烈。最终,这支53人的倭寇在寡不敌众之下全部被歼。 然而,明军为此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不计其数。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