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粟裕去世,三野出身的开国中将愤愤不平: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11-19 18:08:2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示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得知消息的粟裕尤其高兴,他立刻去找了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要求给自己平反。

叶剑英对粟裕一直是赏识的,所以他直接表示:“这件事应该解决,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也向邓小平同志说一下。”后来,当粟裕再次去找叶剑英时,他得知邓小平同意为自己平反。

可让粟裕不解的是,邓小平,叶剑英都同意了,可具体的平反报告,却迟迟未发。

到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也对为粟裕平反一事进行了批示,说要由党中央直接受理此事,在他的督促下,不久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征求了粟裕本人的意见,决定由中央派代表同粟裕当面商讨此事。

可不知为何,这件事也迟迟被拖延了下来。

临终前,粟裕依然没有接到为自己正式平反的文件,这件事,也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4年2月5日,由于曾经战争时受到的伤,再加上工作劳累,心身疲惫,粟裕最终撒手人寰。

粟裕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三野的老将军,老部下纷纷打电话给粟裕的妻子楚青,表示慰问和哀痛。

开国中将王必成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在战争年代里,与粟裕交往过密,他在给楚青打电话慰问的同时,又愤愤不平地说:“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楚青听后泪如雨下,粟裕的难,她又怎会不知呢?

1955年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名列第一,他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将。

那个时候的粟裕意气风发,他作为军队中的总参谋长,外有毛主席的支持,内有其他副手的兢兢业业,本来他可以这样波澜不惊就这样干下去。

但到1958年随着彭德怀的批判,一切都变了,彭德怀本意是批刘伯承,但粟裕也被波及。

有一次,楚青早上起床后正准备去上班时,粟裕突然从内室开门走了出来,他看起来神情憔悴,毫无精神。

粟裕开口道:“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请个假,帮我个忙?”

楚青当即答应下来,粟裕便将军委扩大会议上一些简报交给楚青,说:“你看看这些,然后帮我写个检讨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通过,怎么写都可以。”

楚青看着简报,越来越震惊,看着看着,她的眼睛就红了,但她什么都没说,因为从这些简报上,她明白,关于党中央对丈夫粟裕的批判,已经是定了调子了,没法改变。

因此,最终楚青是眼含热泪,不顾实际,将一切强加在粟裕头上的罪名兜了下来,写成了一份检讨书,后来,粟裕念了这份检讨书后,果然过了关。

虽然是过关了,但粟裕的人生,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而那个时候,楚青其实也通过粟裕知道了,在批判粟裕的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落井下石”,至少还有两个人,一直强力的支持着粟裕。

这两人就是陶勇与王必成。

陶勇在批判会议上,说:“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是这里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了,我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XX秘书补充......”

此话一说,陶勇直接被架出了会场。

王必成则是说:“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我体会深刻,那就是“大”和“谋”,济南战役还未结束,粟裕就向毛主席提议打淮海战役,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我们取得了胜利,提前两年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王必成的一番话落地,很多人看他的目光都变了。

有人有怨气,有人是钦佩,贺龙对王必成的发言,更是赞赏,他说:“王必成可信,可交,可深信,可深交。”

事实上,王必成确实是粟裕军事生涯中,最得力的下属。

1940年,王必成来到粟裕麾下任职,从此,他成为了粟裕的一把“利剑”,无论是黄桥战役,还是天目山战役,王必成始终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解放战争初期,王必成因为涟水之战差点被陈毅撤职,是粟裕保了他。

孟良崮战役中,王必成不负众望,派人击毙了敌人整编74师师长,一雪前耻,后来,他继续在粟裕的麾下南征北战,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于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958年批判粟裕时,王必成仗义执言,事后,他并未受到粟裕牵连,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

粟裕这个时候,却是来到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粟裕的艰难,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声音,而是对他内心的摧残,他的蒙冤,如同一座大山,一直压着他,让他喘不过气。

特殊时期结束,粟裕本以为有了平反的可能,但实际上却一直是一拖再拖,直到他去世。

粟裕去世后,楚青很悲伤,她说:“粟裕60年革命生涯中,30年处于逆境,战争年代打仗打得苦,和平时期挨整整得苦,到了晚年生病病得苦。”

而让楚青没想到的是,粟裕去世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他仍没有得到一个相应的正确历史评价。

1985年推出的电影《黄桥决战》,在总政主任开国上将韦国清的干预下,粟裕没有真名,而是被用“谷盈”代替,一年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回忆录出版后,也从未提及粟裕曾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1988年,开国上将叶飞出版的回忆录,也很少提及粟裕,实际上,他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战的时间,至少有10年,他倒是对陈毅大书特书。

粟裕对于曾经的老部下心中的想法,是很明白了,不过,他历来都不是一个想要与之争斗的人,但他也有自己的坚守,生前粟裕曾对楚青说:“淮海战役的文章我不读,淮海战役的书我不写,淮海战役的戏我不看。”

粟裕去世后,楚青准备到华东地区将粟裕的骨灰抛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王必成去见了楚青,此时王必成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对楚青说:“下次中顾委华东组分片会在杭州召开,我要在会上提粟总这件冤案,解决粟总的冤案问题。”

楚青虽然很感动,但她还是制止了王必成,因为她怕王必成因为此事被牵连。

无奈,王必成只好放弃这件事。

1989年,王必成去世,临终,他也没看到自己的老首长粟裕被平反。

1993年,中央军委收到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报告,这份报告是南京军区离休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5人联名所写,报告的内容很简单,他们五人希望能够党组织为老领导粟裕平反。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看到这份报告后,心中一动,他何尝不想为老领导平反呢?

1994年2月,张震前往粟裕家里慰问,并告诉楚青,党中央决定用文章的方式为粟裕平反,楚青脸色无悲无喜:“粟裕现在不在了,其实文章再怎么写,他也不知道了。不过人总是有感情的,我总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心愿了。”

同年12月25日,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联合署名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一文,文章中说:“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句话,其实也就是对粟裕的平反。

很快,楚青便给王必成的夫人陈瑛打电话告诉了她此事,陈瑛随即将一份《解放军报》放在了王必成的遗像前,希望老伴能在九泉之下有知。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