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医院的大厅里等着看病,听见药房那边闹得不可开交。原来是一个老大爷在那儿拿了

饼饼看社会 2024-10-16 01:02:45

今天在医院的大厅里等着看病,听见药房那边闹得不可开交。原来是一个老大爷在那儿拿了一堆药,非要让药房给他装进塑料袋。药房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已经实行禁塑令,医院不再提供塑料袋。可老大爷不乐意了,他说:“我去菜市场买菜,商店里买东西,餐馆里打包,大家都给塑料袋。你们医院这是为了省钱,故意不给我塑料袋。”这时,工作人员也有些无奈,只能继续解释。 这种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罕见,禁塑令的推行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也有人觉得这让生活变得不方便,尤其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了用塑料袋,突然不让用,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我们不妨想一想,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民众的真实需求? 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前几天他去超市买菜,结账时发现没有塑料袋,只能用手提着一大堆蔬菜回家。虽然超市有纸袋,但那价格可不便宜,几毛钱的纸袋对他来说,还是个负担。再说了,纸袋的承重能力也不如塑料袋,半路上就可能破了,搞得他狼狈不堪。大家都知道,生活本就不易,为什么要在这些小事上再添麻烦呢? 再看看那些年轻人,虽然他们在环保意识上有所提高,愿意主动使用环保袋,但很多人也只是为了跟风,真正做到坚持的并不多。你在地铁上经常能看到,明明有环保袋,却还是选择了用一次性塑料袋。这样的矛盾,难道不是政策在执行时需要反思的地方吗?政策的推行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禁令,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活需求。 说到这里,咱们再来聊聊医院的情况。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应该是服务于患者的。老大爷的坚持其实反映了许多老年人对新政策的不理解和抵触。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他们更倾向于熟悉的方式。医院的工作人员在解释的时候,或许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患者理解政策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地执行命令。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你想想,如果工作人员能多花点时间,耐心地告诉老大爷,为什么医院要禁塑,禁塑的好处是什么,或许就能化解这场小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往往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可现实中,很多时候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缺乏了这种沟通,导致误解和矛盾不断。 再说说身边的邻居,前几天她在超市买东西,看到有些商家开始提供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价格虽然贵了点,但她觉得值得。于是,她开始主动使用这样的环保袋,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其实,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和他人一些时间,去适应这些新变化。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说,某个朋友之前从不关注环保,后来看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提倡绿色生活,她也开始尝试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她发现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环保知识。可见,改变是可以发生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宣传和教育,让大家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商家也应该积极响应政策,提供更多便利的选择,比如可重复使用的袋子、环保购物车等,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限制。 归根结底,政策的实施不能停留在表面,真正的效果在于能否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我们不能让好政策变成了“空中楼阁”,而是要把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大家都希望生活更方便,环境更美好,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后,面对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真正的环保是什么?是简单的禁令,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在追求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感受?环保的道路上,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0 阅读:2420
评论列表
  • 2024-10-16 09:42

    只要是这种事情,9 9 %是老人胡搅蛮缠,我已退休,曾经总结过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十件事。中学时有二件,其中一件就是在上海江阴路花鸟市场,一个年轻人把一个老人的手推车一把抓过,扔在地上,一声大喊:老了就可以不讲道理,扬长而去。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事对我影响太深,四十多年前的事。回到医院的塑料袋,如果有偿提供,5角一个,这位老兄 的喉咙更响。

  • 2024-10-16 12:00

    没有不让你用,你可以自己带一个啊,不管是去超市还是医院。

  • 2024-10-16 16:26

    什么禁塑令?就是为了刁难病人,为了省钱

  • 2024-10-16 13:05

    很多商场明着禁塑,暗中提供中号塑料袋,在超市里买的菜,一种一个塑料袋,用的比以前更多,用完后可以当垃圾袋。

  • 2024-10-16 13:21

    医院有塑料袋自动售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