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是干部,怎么就成了工人?退休金少了一大截,这说不过去!”55岁的大妈在长

花舞红尘 2024-10-15 17:41:35

“我明明是干部,怎么就成了工人?退休金少了一大截,这说不过去!”55岁的大妈在长春人社局办理退休手续时,被告知她是“工人”,而非“干部”,早在5年前就应该办理退休手续了,如今只能按年满50周岁的标准办理。面对人社局的“冷冰冰”的答复,大妈怒火中烧,理论无果后,她一纸诉状将人社局告上了法庭。法院的判决会如何?这场“身份之争”最终将如何收场? 55岁,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年纪,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却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他们兢兢业业大半辈子,临到退休却被告知:对不起,你不符合退休条件。 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刘大妈和张大妈就亲身经历了这场荒诞的“退休资格争夺战”。 刘大妈在吉林某房产公司干了大半辈子,从80年代就开始上班,妥妥的老员工。2005年公司改制,她从事业编制变成了合同制,但工作内容还是一样,管理着公司房产,大小算个领导。 2023年,刘大妈满心欢喜地去办退休,却被告知:你应该是50岁退休,现在已经晚了五年! “凭啥啊?!”刘大妈顿时炸了锅。 原来,人社局翻出公司2017年备案的《企业岗位设置明细表》,上面显示刘大妈的岗位是“房管员”,属于“4号工种”,而这个工种里除了管理人员,还包括一些普通工人,所以人社局就把她也归类到“工人”里了。 “我明明是干部,咋就成工人了?!”刘大妈据理力争,拿出了一堆证明材料,甚至搬出了之前同事打赢官司的案例。但人社局铁面无私:系统显示你是工人,那就是工人,没得商量! 法院最终也站在了人社局这边,刘大妈败诉了。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却因为岗位认定问题,白白损失了五年的退休金,这口气,谁咽得下去? 无独有偶,长春的张大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在国企干了将近40年,从一线工人一步步爬到管理岗位,眼看着就要熬到退休了,却被人社局告知:你应该是50岁退休,现在已经“超龄服役”了! 理由和刘大妈如出一辙:系统记录显示,张大妈50岁前最后一个连续满三年的岗位是工人,所以只能按照工人标准退休。 张大妈气愤不已,自己明明是管理岗,怎么就被系统“开除”干部身份了?她拿出各种证明材料,试图证明自己的身份,但人社局和法院都表示:系统说的算! 最终,张大妈只能接受现实,但心里却憋着一团火。 刘大妈和张大妈的遭遇,绝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和“非标准用工”形式出现,传统的岗位划分和身份认定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现实情况。 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中,退休年龄和待遇与个人身份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企业管理混乱等因素,很多人的岗位认定存在模糊地带,导致他们在退休时面临身份困境。 这种退休认定标准的模糊性,不仅给退休人员带来了经济损失,更让他们感到寒心和失望。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因为一些制度上的漏洞,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否定,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退休年龄认定标准。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用工形式的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办法,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其次,要加强企业岗位管理,建立完善的岗位信息登记和更新机制,避免出现岗位信息混乱和滞后的问题。 最后,要强化信息公开透明,让人社部门及时公开相关政策信息,方便退休人员了解自己的权益,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权益受损。 退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退休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才能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不能让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退休时还要为自己的身份而苦恼,更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还要面对如此荒诞的“身份之困”。 (信息来源:裁判文书网《刘某、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基本养老保险资格或者待遇认定行政二审行政判决书》)

0 阅读:152
评论列表
  • 2024-10-16 11:36

    我也一样,从没干过工人,退休是按工人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