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前,李渊曾与近臣秘密讨论过罢黜秦王李世民的可能性。有大臣以两条理由进行

看遍历史事态 2024-10-15 17:00:18

玄武门事变前,李渊曾与近臣秘密讨论过罢黜秦王李世民的可能性。有大臣以两条理由进行了劝阻:一是秦王功盖天下,“不可黜也”;二是秦王性情刚烈,如遭打压,恐有“不测之疾”。

事后,齐王李元吉又密请除掉李世民。李渊说道,秦王有定天下之功。现在他罪行未败露,用什么理由呢?

此话耐人寻味!“罪行未败露”,则意味李渊默认李世民“确有犯罪嫌疑”(否则也不会讨论罢黜秦王的可能性),只是暂时“证据不够充分”。

那么,李世民究竟“犯了什么事”,以致让李渊如此纠结呢?

是李渊了解到李世民即将发动玄武门事变吗?不可能!如果是这样,事情根本无需讨论,就可直接定李世民的罪。

是因为李世民独揽军权了吗?也不是。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曾让齐王李元吉作为主帅出征,所有秦王府武将也都归其调遣。这说明,军权仍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是因为李世民在秦王府聚集了八百勇士吗?仍不是。因为太子、齐王在府中聚集的勇士也不少。如果这算罪名,兄弟们都得“进去”。

如果以上三者都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推测而言,李世民“犯的事”性质足够恶劣,以致李渊要讨论罢黜秦王的可能性。同时,秦王肯定也耍了“阴招”,以“掩盖其罪行”(对应“罪行未败露”)。

只有一件事满足条件,那就是李世民在秘密经营洛阳!

当时,因为与太子、齐王不和,李世民一度考虑将洛阳作为最后的退路。所以,他一明一暗打了两张牌。明牌是派出心腹大臣温大雅,作为主将镇住洛阳场子。暗牌是派出以张亮为首的诸多官员,携带重金,大肆收买中原豪杰,以备“非常之需”。

如果秦王“阴谋得逞”,帝国将面临分裂分为东、西两唐的危险。如此后果,确实够李渊考虑罢黜秦王的可能性。

在李元吉举报下,朝廷一度将李世民的“暗牌”——张亮捉拿归案,并进行了严刑拷打。但后者展现了“硬汉形象”,始终只字不吐。最终,朝廷还是将张亮无罪释放。没办法,你总不能因为他帮李世民“花了不少钱”而定他罪,尽管你也知道他“花钱的动机不纯”。

张亮出狱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宴请李世民,并在酒中下了鸠毒。饮酒后,李世民突然心痛如绞,一度呕血数升。待他被人扶回秦王府后,李渊亲往探望,并坦言自己现在非常为难,既不忍废掉李建成,也不忍看到李世民死于兄弟相残。所以,他建议李世民立即去洛阳,当他的中原王。

由于此事发生在张亮被调查之后,所以李渊已经知道李世民在洛阳“搞小动作”。而李世民也知道李渊知道自己在洛阳“搞小动作”。父子俩内心都“门儿清”。

但李渊仍提议让李世民去洛阳,却并非“钓鱼执法”。因为李世民当夜几乎就要死于鸠毒,“钓鱼执法”已毫无意义。换言之,李渊明知道帝国有分裂的风险,却仍要放李世民去洛阳,是因为在李渊心中,儿子的命比帝国的完整更重要!至少在当晚,李渊就是这么想的。

通过此事,李建成、李元吉也算看明白了,不管他们罗织什么罪名,也永远不要指望“老头子”会出手收拾秦王。要干,还得自己动手!

所以,他们以“不能感情用事”为由,阻止了李渊放李世民去洛阳的决定,并计划利用一次李元吉主持军事出征的机会,在饯行宴会上直接干掉李世民。

然而,就在建成、元吉自以为得计的时候,李世民却提前发起了致命一击,一举斩杀了二人。更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发难的地方并非千里之外的洛阳,而是近在咫尺的宫廷。

其实,对付太子、齐王,李世民也有一明一暗两张牌。明牌是以洛阳对抗长安,搞军事割据;暗牌是以秦王府八百勇士发动宫廷政变,搞“斩首行动”。

当建成、元吉注意力都被明牌吸引的时候,暗牌便成了兄弟俩最致命的盲点!

0 阅读: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