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看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问:“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14 12:34:25

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看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问:“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不料,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愣在原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少年邓稼先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如鱼得水般遨游在学习的海洋里,寒窗苦读,他收获了“娃娃博士”的美誉,26岁那年,他从美国学成归来,面对导师殷切的挽留,他却只留下一句:“生于斯,长于斯,我必须回到祖国去,”就这样,他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科院任职,不久便崭露头角,在原子核物理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命运的指针在1958年悄然转动,他被组织派去参加一个神秘的“大炮仗”,没错,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大炮仗”,就是原子弹研制。   于是,从神秘的罗布泊到荒凉的戈壁滩,从简陋的帐篷到透着土腥味的地窨子,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就这样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但是,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儿,愣是硬绷着一口气,把那些洋装虽酷炫、理论却苍白的所谓“专家”们狠狠地抛在了身后。   在战斗的最前线,我们总能看到邓稼先矫健的身影,组织原理、构型设计、材料选型、工艺优化……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马力全开,带领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技术难关。   那个年代的计算设备,不过是手摇计算机、算盘,甚至是粉笔头那么大小的纸条,但就凭着这些“土家伙”,邓稼先硬是和团队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理论演算,为“两弹”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那朵蘑菇云在戈壁荒漠上空绽放,多少人热泪盈眶,而对邓稼先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刚刚摘下大功章的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氢弹研制中。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幸降临到了邓稼先头上,1979年,一次试验失败,邓稼先冲进弹坑,徒手捧起破损的弹片,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无形的辐射如同凶猛的野兽,在他的身体里肆虐,检查结果令人大惊失色:各项指标严重超标,肝肾功能受损。   但即便是身患重疾,邓稼先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病床成了他的第二个办公桌,点滴架成了他的秘书,他一次次和癌魔抗争,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抢回时间,只为了多干一天,多干一秒。   当人们得知,这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巨擘,为“两弹”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最后却只获得了区区二十元的奖励时,无不为之唏嘘不已,是啊,原子弹奖十块,氢弹奖十块,这二十元,又怎能衡量邓稼先的贡献?但邓稼先却说:“国家为此都掏空了家底,我已心满意足,”这份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随着时光的流逝,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1986年,病魔终于还是击垮了这个铮铮铁汉,住院期间,他第一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一刻,这个隐姓埋名28年的无名英雄,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迟来的肯定。   弥留之际,邓稼先握着妻子的手,虚弱地说:“选择回到祖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要是有来生,我还是会这么选的,”7月29日,这位巨星陨落,享年仅62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之歌。   “死而无憾”,这是邓稼先留给世人的最后四个字,一个大写的“无憾”,道尽了他一生的追求,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一生,就是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坚守的生动写照。   在邓稼先的感召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东风浩荡,击楫中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发扬邓稼先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在邓稼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学生时代的刻苦钻研,到科研生涯的矢志不渝,再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系“两弹”,邓稼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正是凭借这种信念的力量,他才能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在困厄中砥砺前行。   邓稼先的人生,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价值观课,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荣誉,赢得了多少掌声,而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人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信息来源:世纪风采——国士无双邓稼先

0 阅读:2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