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一位中学生含泪向老师请假:“老师,我外公过世了,我想请个假回家,”老师这时才意识到这个学生的家世,立刻从困惑转变为震惊和同情,那么,这个学生究竟是谁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中南海里张灯结彩,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身着军装的男人和身穿旗袍的女人,在掌声和祝福声中携手步入礼堂,他们是孔令华和李敏,这对新人的结合,注定不同寻常。 李敏是毛泽东的女儿,从小在革命家庭中长大,她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和正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温柔和善良,孔令华则是一位军人,他的父亲是革命烈士,两个革命家庭的结合,传递着红色基因的延续。 1962年,在人们的期盼中,李敏生下了她和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婴儿的啼哭声在中南海的房间里回荡,毛泽东抱起这个小生命,眼神中满是慈爱。 在孔继宁蹒跚学步的时候,毛泽东已经是鹤发童颜,但每当这个可爱的小孙子跑到他身边时,他总会露出慈祥的笑容,他常常抱着孔继宁在怀里,给他讲那过去的峥嵘岁月,讲那红旗漫卷的革命历史。 孔继宁就这样在毛泽东的关爱下渐渐长大,尽管生活在特殊的家庭,尽管背负着与众不同的姓氏,但在毛泽东和母亲李敏的教导下,他却始终保持着朴实和谦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为了孔继宁的安全,毛泽东将他接到自己身边,亲自照看,在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而在中南海里,祖孙两人却似乎置身事外,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下棋,一起在御花园里散步。 那段时光,对于孔继宁来说,既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在伟人的身边,听伟人讲述历史,也在伟人的教导下,慢慢懂得了作为一个特殊家庭后代所肩负的责任。 岁月就这样悄然流逝,转眼间,孔继宁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毛泽东和李敏决定,送他到外地读书。 就这样,孔继宁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中南海,离开了慈爱的外公和亲爱的母亲,开始了独立生活的旅程。 孔继宁的童年,是在中南海里度过的,在那个红墙黄瓦环绕的庄严地方,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毛泽东的外孙。 毛泽东对这个小外孙疼爱有加,尽管国事繁忙,但只要有空,他总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孔继宁,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孔继宁走过了中南海的每一个角落,听过了每一个革命故事。 毛泽东常常带着孔继宁去钓鱼、去游泳、去打球,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神采奕奕,与孔继宁一起嬉戏玩耍,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在孔继宁的记忆中,有一个夏日的下午格外清晰,那天,毛泽东带他去了颐和园,在那个古朴幽静的皇家园林里,祖孙两人漫步在湖边,欣赏着荷花的美丽,感受着夏日的清凉。 就这样,在颐和园的湖边,在慈禧太后曾经游览过的地方,毛泽东给孔继宁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告诉孔继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历史,要继承历史的精华,要以史为鉴,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孔继宁听得入迷,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和向往,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他是毛泽东的外孙,是红色基因的传人,将来,他也要像外公一样,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转眼间,孔继宁长大了,1976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个噩耗传来毛泽东去世了。 孔继宁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想象,那个慈祥的老人,那个给他讲故事、教他做人的外公,就这样离他而去了。 在毛泽东的追悼会上,孔继宁第一次以家属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穿着白色的孝服,静静地站在母亲身边,脸上还带着稚气,眼神却无比坚定。 那一刻,他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要传承外公的遗志,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告慰外公在天之灵。 毛泽东去世后,孔继宁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是伟人的后代,是红色江山的传人,这意味着,他肩负着一个沉重的历史使命。 尽管年仅13岁,但孔继宁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负外公的期望,不能辜负父母的教导,他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毛泽东外孙。 在母亲李敏的悉心教导下,孔继宁开始了刻苦的学习生活,他深知,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学习、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肩负起那份历史赋予的重任。 高中毕业后,孔继宁毅然报考了军校,在部队里,他和普通战士一样,吃苦耐劳,刻苦训练,他没有搞任何特殊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 在军营中,孔继宁时刻牢记外公的教诲,他关心战士,爱护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毛泽东外孙的责任和担当。 信息来源:手机凤凰网——毛泽东外孙:最引人注目的主持人(图)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一位中学生含泪向老师请假:“老师,我外公过世了,我想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14 11:04:46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