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中国忍饥挨饿,穷困潦倒,美国不屑于干掉中国。 七八十年代,美国由于忌

历史有小狼 2024-10-13 15:15:16

五六十年代,中国忍饥挨饿,穷困潦倒,美国不屑于干掉中国。 七八十年代,美国由于忌惮我们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开始犹豫要不要干掉中国。 九十年代,美国开始尝试欺辱我们,来试探我们的实力。 两千年以后,中国经济军力科技开启了涡轮增压,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后来,美国打压中国的狼子野心越发肆无忌惮。 直到今天,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到了欧美无法控制的局面。 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全球政治格局遭受重大冲击。1950年,中国加入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士气,同时却引发了美国的严峻反应。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其公开演讲中明确表示,若形势所迫,美国不惜使用原子弹,中国的军舰将成为潜在的打击目标。当时,美国不仅在原子弹技术方面已达到成熟阶段,而且正在加速氢弹的研发。到了1956年3月1日,美国成功进行了其首次氢弹试验。 与1945年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小男孩”原子弹相比,氢弹的威力远超原子弹数百倍,爆炸威力高达1000万吨TNT当量,使得原子弹相形见绌。 美国继续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提升核武器的实战能力,并利用这一优势威慑其他国家发展核技术。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以及国际核武器的政治格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原子弹,氢弹我们要有,我看有十年完全可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开始筹建首个核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成立之初便面临重大挑战,缺乏相关经验、技术和人才。在多方考虑之后,研究所的领导层决定广纳贤才。 1961年初,于敏受邀参与中国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此时他已经在核物理领域耕耘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钱三强在1月12日与于敏进行了重要的对话,提议他担任副组长,负责领导这一前沿科研项目。 随后,中国的氢弹研究团队迎来了一批杰出科学家的加入,包括邓稼先、周光召和欧阳予等人,他们的参与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这些科学家不仅要面对技术难题,还需在极度保密的环境下工作,常常与外界隔绝,甚至他们的家人都对其工作性质一无所知。 在原子弹研究方面,中国曾一度获得苏联的支持,但由于1960年中苏关系的突然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并中断了技术援助。当时,核技术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科学家缺乏相关经验,这导致他们必须从零开始探索。 起初,团队尝试通过分析外国报纸上的信息寻找氢弹研究的线索,但这种方法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因为关于氢弹的信息极其机密,不可能出现在公开报道中。 面对无法依靠外部知识的情况,于敏和他的同事决定必须自行开拓独立的研究路径。于敏深知,他们不仅要制造出氢弹,更要借此增强国家的自主能力和科技实力。 在研究的漫长岁月中,研究资料和书籍堆满了他们的工作空间。于敏几乎利用所有时间研究氢弹,无论是工作时还是休息时,他都在思考相关的技术和理论问题。他的严谨和专注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当时中国缺乏高速计算设备,于敏和团队经常需要依靠手动计算机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计算。他们使用的计算机,华东计算机所的J501,每秒运算能力仅为5万次,远低于现代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发,因此他们经常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手动计算。 尽管面临技术和资源的重重限制,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激发了国家和科研人员的巨大热情。 这次成功为氢弹的研发注入了更多动力,于敏小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热核材料燃烧的关键机理,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测试。 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氢弹原理设计终于得到了验证,西部地区空中的那朵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氢弹的成功爆炸,其爆炸当量达到了330万吨TNT,震惊了国内外。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这一“中国速度”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战略安全和国际地位。 在成功后,于敏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核武器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1977年美国实现中子弹的试爆,展现其核武器小型化与高度战略性的能力时,于敏已经在研究中国的第二代核武器。他预见到核技术在未来的重要性,并开始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1988年,于敏和他的团队取得了关键的研究成果,恰逢国际上对核试验的限制趋严。1996年,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及时完成了关键数据的收集。同年,国际社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参考资料:韩长林,郑慧著;李晨,索焱,王娓绘画. 国魂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故事[M]. 2022

0 阅读: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