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率团去新疆视察工作,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有太多的话,想和老战友陈锡联讲。可是毛远新一直跟着陈锡联,杨勇根本没有讲话的机会。陈锡联也不想带毛远新,可是他没有办法,这不是他能够决定的。 林彬出生在山东冠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林彬的父亲靠耕种与季节性的小商贸维持家计。这样的背景虽不富裕,却也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林彬从小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学习上的勤奋,这使她在初中毕业后能够考入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林彬的知识层面,也让她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林彬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厚的责任感。学业完成后,她选择回到冠县,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但和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1937年,随着日本军队的侵略扩大,山东多地迅速沦陷。韩复榘的部队选择撤退,保留实力,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这一决策让冠县及周边地区暴露于无边的战火与混乱之中。日军的暴行无所不包,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面对这样的国难,许多有识之士和热血青年,包括林彬在内,决定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武器。他们组建了冠县游击大队,杨朝炳担任大队长。起初,这支队伍人数不足百人,装备简陋,弹药匮乏。在这种条件下,杨朝炳领导的游击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专门伏击小股日伪军,虽然每次战斗消灭的敌人数量不多,但频繁的胜利极大提升了队伍的士气和影响力。 随着游击队的影响日增,日军开始重视这支小股部队的威胁,调集重兵试图一举消灭。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游击队员数增至150余人,仍旧难以与日军的重兵力量正面抗衡。在此危急时刻,杨朝炳决定带领队伍撤离当地,越过黄河,加入了杨勇指挥的686团,希望在更大的抗日力量中发挥作用。 在686团,林彬由于其良好的教育背景,被分派至团部从事宣传工作。这项工作让她频繁与杨勇接触,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最终走到了一起。1940年,二人在老乡的帮助下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此后,杨勇的军事生涯持续上升,他先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及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带领部队多次主动出击,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为最终的抗日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杨勇还参与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军事才能和英勇表现最终使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与军事格局中,党和国家在重要军事职位安排上具有严格的战略考量。杨勇先是在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在北京军区任职期间,杨勇不仅承担着首都的军事安全重任,同时也涉及到对周边省份的军事管理与调控。然而,他在北京军区的任期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被调往沈阳军区,担任副司令员。 在沈阳军区,杨勇与陈锡联的合作得到了重新启动。两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并肩战斗,分别担任过三纵与七纵的司令员,后来又共同升任为第二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员,他们的战友关系和深厚的友谊为他们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锡联作为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在杨勇调入时给予了极大的欢迎与信任,甚至要求军区中的官兵在遇到重大事务时,先向杨勇请示。 1973年,杨勇接到了新的调令,需要前往新疆军区担任司令员。1975年,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成立20周年,陈锡联作为副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新疆,杨勇作为当地的军区司令员,负责接待。尽管林彬提醒杨勇在与陈锡联交流时要注意分寸,杨勇仍旧选择与陈锡联畅谈旧事,这是两人深厚的战友情和对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这些关系不仅在他们共事时期表现出来,即便是在职务变动或地位变化后,这种关系依然稳固。杨勇在1983年病逝,享年70岁。 来自 顾娜编著. 金戈岁月 毛泽东和他的高级将领 上[M].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