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一高校教授卖掉北京房产,携领全家赴美定居,走前怒放“豪言”:中国文化低级,要让儿子当“101%美国人” 徐思远曾是东北某知名高校的经济学教授,在学界和商界都小有名气。 他的学术研究颇有建树,商业投资也屡屡得手。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偏爱捉弄人。 2017年,徐思远倾其所有,投身一项新能源项目。 他本以为这是个时代先机,谁知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项目宣告破产那天,徐思远一筹莫展。 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巨额负债如山倒。 人到中年的他,生活陡然陷入困顿。彼时,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阵痛。 增速放缓,传统行业日渐式微,徐思远感到十分迷惘。 他开始怀疑,是否是中国的土壤,再也养不活他这棵渴望生长的参天大树。 最让徐思远耿耿于怀的,是国人的文化素养。 他常皱眉吐槽: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社会散发着一股山寨的味道。他力图在学生中倡导批判性思维,但收效甚微。 他曾豪言壮语:"中国文化,余孽尚存。与其在此处教书育人,不如远走高飞,让儿子去当个'101%的美国人'!" 这个想法愈发强烈,几乎主导了徐思远的心智。 2018年初,他向学校申请了休假。北京郊区的别墅,位于三环的办公楼,他都悄悄变卖了。 妻儿虽不情愿,但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 申请材料递交移民局的那天,徐思远神采飞扬。仿佛看见自由女神在那头招手,金色的麦浪在脚下延展。 他对陪同的律师说:"去美利坚,追寻新的人生,让儿子做个纯正的美国人,我死而无憾!" 然而,事与愿违。 刚落地美国,徐思远就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 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让他如鱼离水。学历和教授头衔,也没能帮他找到理想的工作。 妻儿对新生活适应不良,对他也多有抱怨。每每看着儿子,徐思远的内心都沉重异常。理想的种子,被残酷的现实碾得粉碎。而他,又该何去何从? 徐思远美国梦的泡影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戳破,他发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高学历和教授头衔并不能保证一个体面的工作。 无数次面试碰壁后,他不得不接受现实——或许在美国重新开始,意味着要从社会最底层做起。 为了养家糊口,徐思远开始体验美国底层打工人的生活。 他先是在一家洗衣店做清洁工,每天面对的是一箱箱脏衣服和油腻腻的地面。 对于一个从未做过家务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份工作无疑是个巨大挑战。但为了生计,他只能咬牙坚持。 后来,徐思远又开始送外卖。 他买了辆二手车,每天在大街小巷穿梭。异国的街道,错综复杂。 即便有导航,他还是常常迷路。 更糟的是,有一次他在送餐途中被车撞倒。肇事者理直气壮,徐思远却因身份问题,不敢多争辩。 他默默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继续送他的外卖。 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无助。 与此同时,申请绿卡的进展也不顺利。 繁琐的手续和高昂的费用,让徐思远倍感压力。 他试图通过在网上发表一些"跪舔"美国、贬低中国的言论来引起移民官的注意,但收效甚微,反倒是引来不少网友的谴责和讽刺。 徐思远既失望又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移民的决定是否正确。 每当夜深人静,徐思远就会想起在国内的日子。 在大学里,他是受人尊敬的教授。在北京,他有房有车,生活富足。 而现在,他只是美国社会边缘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 之前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现状的不甘和对未来的恐惧。 在异国他乡,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教授,似乎迷失了自我。 或许,中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环境,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 现在想来,那番"中国文化低级"的言论,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为自己卷款跑路找理由?
文科生的智商就那么点,稍微理智务实的人都会先打听落实在美国究竟是否能找到工作,并且必须是高收入的好工作,如果没做调查,或者实地调查发现去了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能找但收入不理想,那么就会及时终止行动,而这个实例中,这个文科生完全就是头脑发热,坑了全家人!一般理工科毕业生比较理智实在,不太会这样行事,所以,到哪里都需要思维理性的人。
送外卖也是自由的,千万别回来了,跟国内人抢饭吃。
你丫.一看就是个汉奸相
骨子里都是屎尿味
死也要死在漂亮国,别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