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傣族战士岩龙孤身潜入敌后激战三个小时,毙敌56人,回到部队后,他兴奋地对班长说:“我干了件大事!”
岩龙1960年出生在云南省景洪县。常听家里的长辈讲述英雄的故事,他立志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为国家而战,保卫祖国的边疆。
16岁时,岩龙如愿加入了民兵组织,展现出他过人的天赋。
他在民兵射击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这让他在部队中声名鹊起。
1978年,他正式成为了昆明军区14军40师120团的一名士兵。
但是因为语言障碍,他最初与战友们沟通并不顺利。
他们班有九个民族的战士,但岩龙是唯一一个不熟悉汉语的人。班长为他找来了懂傣语的战友杨昌隆作翻译。
杨昌隆不仅教他汉语,还成为了他最亲密的战友。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岩龙所在的120团奉命向南征地区推进。
2月21日,部队在78号高地与越军展开激战。
越军占据有利地形,猛烈的火力压制了我军的行动,二排长不幸中弹牺牲,战局陷入困境。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岩龙突然消失了。
班长四处寻找,派出两个小组却一无所获,战友们一度以为岩龙已经牺牲。
就在这时,越军的火力突然减弱,甚至一度调转了方向,向左侧山谷猛烈扫射。
原来,岩龙悄然绕道潜入敌后,逐个狙击了越军的火力点,精准击毙了重机枪手,削弱了敌人的火力输出。
在三个小时的激战中,岩龙凭借他的敏捷身手和出色枪法,利用草丛和地形的掩护,在越军阵地间灵活穿梭。
他不是简单地对敌人进行无差别射击,而是精准地锁定敌人火力点,逐个击破。
如此出色的战术执行力,让他成为了敌人的“隐形噩梦”。
当越军意识到问题时,他们集中火力向岩龙方向开火,但岩龙迅速转移,继续打击敌人,直至他们无力还击。
战斗结束后,岩龙回到部队,气喘吁吁地对班长说:“我打死了好多,怎么也有20个!”
他掰着手指一一数战果,最终确认自己击毙了56名敌军。
这个数字让连长和指导员大为震惊,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了岩龙的战绩。
遗憾的是,2月25日,岩龙在一次尖刀班的行动中,走在部队最前沿,遭遇敌方狙击手冷枪击中,壮烈牺牲。
当时他仅19岁。他不知道,就在他牺牲的几个小时后,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等功”和“孤胆英雄”的消息传到了连队。
岩龙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与战友的深厚情谊也令人动容。
特别是与杨昌隆的关系,杨是岩龙学习汉语的老师,更是他最好的朋友。
在战场上,杨昌隆不幸中弹牺牲,岩龙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
他誓言要为杨昌隆报仇,而这个誓言也成为了他孤身深入敌后的动力。
岩龙在心里默默说道:“杨老师,我为你报仇了。”
岩龙的孤胆作战,彻底扰乱了敌人的部署,为我军顺利攻克78号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我军最终夺下高地时,在堑壕附近发现了60多具敌军尸体。
虽然无法准确确定有多少是岩龙击毙的,但他的战果已然震惊了所有人。
战后,岩龙的遗体被安葬在云南省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
2009年,央视军事频道播出了《岩龙烈士母亲的香包》,展现了岩龙母亲与驻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感情。
2017年,岩龙的母亲去世,享年80岁。
英雄的岩龙与他的母亲,他们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祖国的丰碑上。
岩龙,这位年仅19岁的孤胆英雄,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背后有无数英雄在负重前行。
他孤身深入敌后,用三小时打垮敌军,用生命守护了国家的安宁。
他不仅是一位战士,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我们在铭记岩龙的同时,也要记住那些为了祖国和平而牺牲的无数英雄。
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值得我们珍惜。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2014-01-21 《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