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一代名臣于谦死了,被斩杀于北京崇文门外。 明朝王振专权之时,朝廷

爱吃凉历史 2024-10-10 00:00:22

公元1457年,一代名臣于谦死了,被斩杀于北京崇文门外。 明朝王振专权之时,朝廷官员为了巴结权势,纷纷以贿赂示好,唯有于谦坚守清廉。他每次进京办理事务,都是两袖清风。有人好心提醒他应适当表示,他却淡然回应,自己只有清风可赠。王振便暗中指使他人诬陷于谦,将其下狱。 消息传到地方,百姓群情激愤,纷纷联名上书为他鸣不平,甚至连地方的藩王也多次上奏。迫于民意,王振不得不释放于谦,虽一度将其贬为大理寺少卿,但最终又恢复了他的巡抚之职。 于谦于1398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曾在朝为官,清正廉洁;父亲虽未入仕,但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高远,特别崇敬舍身报国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书房,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22岁时,他考中举人,次年又成为进士,正式踏上仕途。于谦曾奉明宣宗之命,担任御史,随军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叛军很快被镇压,朱高煦投降后,宣宗命于谦列举其罪行。 于谦言辞犀利,直指其过,令朱高煦惶恐不已,伏地请罪。此事使于谦深得宣宗器重,随后被派往江西巡按。他在任期间,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处理了数百起积压的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 于谦在32岁时就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高级官员之一。在长达19年的巡抚任上,他走遍各地,革除弊政,推行新政,解决了大量民生问题,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于谦青年时期的一次游学途中,他看到工人们在烧制石灰,深受触动,遂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与文天祥的精神一脉相承,也预示了他未来的忠义之路。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由于统帅无方,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皇帝被俘,五十多名高级官员阵亡,军队几近全军覆没。消息传来,京师震动,人心惶惶。 在国家存亡之际,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承担起挽救大明的重任。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南逃的提议,驳斥了主张退缩的言论,主张固守京师。他迅速整顿军备,筹措粮草,号召各地军队前来支援,稳定了动荡的局势。 瓦剌军队乘胜南下,包围了北京城。于谦亲自部署防御,利用城防优势,多次击退敌军进攻。经过艰苦的战斗,瓦剌军最终未能攻破京师,被迫撤退。于谦的卓越指挥,使得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保全了国家的尊严。 由于皇帝被俘,太子年幼,于谦与群臣商议后,拥立皇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这一决策稳定了朝局,也使得瓦剌利用人质要挟的企图落空。然而,这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瓦剌多次以明英宗为筹码,试图逼迫明朝做出让步。于谦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拒绝了所有不利于大明的条件。他的坚决态度,使得敌人无法从人质中获取利益,最终选择释放明英宗。于谦又建议迎回朱祁镇,表现出大臣应有的忠诚和宽广胸襟。 然而,他的功绩和正直也引来了小人的嫉恨。在京师危急时主张迁都的徐有贞,以及曾被他斥责过的将领石亨,对他怀恨在心。 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朝堂内外风云突变。宦官和一些权臣趁机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使得被囚禁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 在明英宗复位后,他们趁机诬陷于谦。虽然英宗曾对他的功劳有所顾虑,但在奸臣的挑拨下,最终下令将他处死。 于谦被逮捕后,锦衣卫奉命抄家,然而在他清贫的住所中,除了朝廷赐予的蟒袍、剑器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珍贵财物。那些曾经对他心怀嫉恨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清廉与正直。 事实上,在“夺门之变”发生前,于谦已察觉到异样。以他手中的兵权和声望,完全有能力阻止这场政变,并惩治那些图谋不轨之人。然而,他考虑到代宗病重,朝局不稳,如果贸然行动,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因此,他选择了隐忍,不予干涉。 后来,明宪宗继位后,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然而,这种事后的补救,终究无法弥补历史的遗憾。 来自 徐星予主编. 边塞诗选 下 金戈铁马卫家国[M]. 2022

0 阅读: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