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摄政王载沣一上任,便对袁世凯心怀厌恶,仿佛看见了面目可憎的“仇敌”。袁

鹏举谈历史 2024-10-09 13:42:36

话说当年,摄政王载沣一上任,便对袁世凯心怀厌恶,仿佛看见了面目可憎的“仇敌”。袁世凯无奈之下,选择了隐退,回到河南老家,真是“卧薪尝胆”,心中暗自筹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11年,清廷突然发出一纸调令,召袁世凯重回朝廷,任湖广总督,前往武昌镇压辛亥革命中的南方革命军。给袁世凯传达这一消息的,正是阮忠枢,内阁参议大臣兼袁世凯的老朋友。阮忠枢当年在小站练兵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正是“亲如兄弟”。 原本一纸调令就可以了事,何必大费周章?可清廷显然不放心,担心袁世凯会借故推辞,心中最忌惮的,莫过于摄政王载沣。 自从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年幼的溥仪继位,朝政便落在了载沣的手中。载沣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心中早有杀袁之念,毕竟袁世凯在维新变法中偏袂慈禧,致使光绪被囚,载沣岂能善罢甘休? 然而,清廷的权臣庆亲王奕劻等人却不赞同,认为袁世凯有才华,不能轻易杀之。于是,双方各退一步,袁世凯以“身体不适”为由,选择回到安阳洹上村,远离权力中心,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时局变化如白驹过隙,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清廷镇压不力,武汉成了革命党人的天下。此时,清廷再次想起了袁世凯。奕劻认为,除了袁世凯,实在无人能担此重任。 袁世凯曾在小站练兵,战功赫赫,北洋军队更是他的嫡系部队,其他人根本无法调动。奕劻直言不讳:“不请袁世凯,亡国就在旦夕之间!”于是,在中外压力下,载沣不得不妥协。 阮忠枢终于来到洹上村,向袁世凯传达朝命。当载沣猜测袁世凯是否会答应时,袁世凯却不假思索地领命,心中却暗自得意,实际并未立即行动。 袁世凯给朝廷写折子,声称感动不已,但他“头疼发烧”,精神恍惚,心中却在盘算如何拖延时间,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力。 不久,载沣再次催促袁世凯,命其快些治病。袁世凯则开始提出要求,表示自己无兵无粮,去武汉无异于“孤掌难鸣”。这时,武汉的各国领事见局势危急,宣布中立,清廷如同火上浇油,载沣无奈答应给袁世凯兵权。 有了军权的袁世凯,开始招募军队,山东、河南等地壮丁纷纷响应,编成了25营,成为湖北巡防军。袁世凯还找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向各国银行贷款筹粮,真是“巧妙布局”。 然而,载沣对袁世凯依然心存疑虑,袁世凯请求派往湖北的第二军,载沣暗中干预,迟迟未能南下。袁世凯心知自己不过是清廷平乱的棋子,平定南方革命党后,自己也可能再次下野。 军队和粮食筹集完毕,袁世凯开始寻找更多帮手,北洋系的将领段祺瑞等人被调往武汉,袁世凯却并不急于让他们上阵,嘱咐他们“慢慢走,等等看”。 袁世凯心中盘算着自己的前途,选择实在不多:一是效仿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难免“鸟尽弓藏”;二是与南方革命党合作推翻清廷,自己却难以高升;三是暂时保住清廷,与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左右逢源,最大化手中权力。 北洋集团的官员孙宝琦向袁世凯建议,与南方革命党的战斗无论输赢,都是不利的,唯有和谈才是上策。袁世凯于是派儿子袁克定前往北京,与各国公使会面,列强得知袁世凯欲与革命军和谈,纷纷表示支持。 就这样,袁世凯在出山后,开始了与南方革命党人的议和。虽然他暂时帮助清廷控制了南方局势,但也因此窃取了清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最终促成了清帝退位,清朝灭亡,真是“风云变幻,世事如棋”。 袁世凯的故事,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