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4年的春风里,徐锡麟这个年轻的革命家,心中满怀报国之志,毅然加入了光复会。光复会可不是个吃素的组织,主张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进行革命,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豪情壮志。他的刺杀目标是清朝的地方大员——安徽巡抚恩铭。 1907年7月6日,阳光明媚,正是个大展宏图的好日子。恩铭在安徽高等巡警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心情大好,谁知这一天却成了他人生的终点。恩铭在护卫的簇拥下,走进了巡警学堂,准备检阅这所他一手操办的新式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心中满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自得。 “欢迎恩师前来考察!”徐锡麟笑脸相迎,仿佛一位孝子,然而,他心中早已暗藏杀机。典礼进行得如火如荼,徐锡麟宣布流程,请恩铭上台致辞。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枪响,“砰!”恩铭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大地,护卫们立刻冲上去试图救援,但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此时,校长徐锡麟立刻率领早已隐藏在学校中的革命同伴,手握武器,突破护卫的防线,直奔安庆军械所,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而恩铭则因抢救无效,香消玉殒,留下了无尽的惋惜。 那么,徐锡麟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要刺杀他心目中的“恩师”呢?徐锡麟出身于浙江的名门望族,父亲曾当过官,家境殷实,书香门第。他从小接受洋墨水的熏陶,留学日本期间,目睹了国家的落后与腐败,心中愤懑不已,对清政府的统治充满了失望,因而很快接受了革命派的思想,成为了光复会的一名积极分子。 那么,徐锡麟为何偏偏选择了恩铭作为刺杀对象呢?恩铭虽是满清后裔,但与其他满清官员不同。他为官清廉,事必躬亲,曾亲自参与治理黄河,修筑防洪大坝,深得百姓爱戴。可谓“清风明月苦相知”,他在清朝末期的昏暗政局中,显得格外亮眼。 1906年,恩铭升任安徽巡抚,开始推行新政,尤其重视教育,筹集资金支持学堂发展,安庆巡警学堂便是他一手操办的。这位“新政之主”,在当时的清朝官场中,实属难得的好官。 然而,对于徐锡麟来说,恩铭的赏识却是他心中难以承受的重负。作为一名革命者,他理想的信念是推翻清朝统治,而此时,恩铭却对他赞赏有加,给他安排了校长的职位,真是“良禽择木而栖”。但在徐锡麟的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倍感煎熬。 1907年7月,恩铭接到朝廷的命令,开始查处革命分子,手中掌握了安徽活动的革命党成员名单。徐锡麟在名单上发现了自己的化名,心中明白,革命党人即将暴露,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他迅速与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秋瑾联系,准备在浙、皖两省同时起义,然而,悲剧的命运已然来临。 刺杀恩铭后,徐锡麟带领革命分子前往军械所,试图占领这一战略要地,然而,清兵守备重重,经过激战四小时,徐锡麟被捕,其他革命分子也英勇就义。 在审判时,徐锡麟豪言壮语:“恩铭固然是我恩师,但他是满清腐败统治的一部分。今我为天下公,铲除满清腐败统治,为国家图强,决不后悔!”这番话,犹如惊雷震耳,直击人心。 最终,徐锡麟魂归黄泉,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故事。1907年7月7日,革命的火焰虽被扑灭,但他那份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清朝统治的反抗,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所谓“忠孝难全”,徐锡麟刺杀恩铭的事件,既是革命党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起义,也是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或许,只有徐锡麟自己才明白,这条路上,多少是非曲直,几多悲欢离合。
在1904年的春风里,徐锡麟这个年轻的革命家,心中满怀报国之志,毅然加入了光复会
鹏举谈历史
2024-10-07 11:26:3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