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顶级军事专家是怎么牺牲的?战争背后的故事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1-08 01:39:55

国防领域的佼佼者冯旸赫不幸离世,宛若一颗明星就此陨落,这位曾为国家贡献巨大的国防专家,如今已经长眠于故乡的大地之下。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战争的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热兵器之战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思维只要一天没有消退,战争就在随时随刻发生着。

科技战的背后

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对中国而言本就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从来不会真正的友好,他们从新中国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封锁、包围的策略,两国军队也曾在朝鲜战场有过一次激烈的大比拼。

随着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高,也拥有了原子弹、航空母舰等世界尖端科技,拥有了完全的自保能力,美国就不可能像对待其他敌对国家那样对付中国。

硝烟不见了,但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这几十年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制造业是出现高度空心化的,他们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视为经济支柱之一。

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间,哪怕他很清楚贸易战可能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还是不惜代价发动贸易战,给出的借口就是“被偷了饭碗”;过去两国在该领域“相安无事”的时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极为发达。

美国看中了这一点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把大量低端制造业给迁出国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的英特尔和AMD涵盖了全球百分之百的市场份额、谷歌和苹果则把手机操作系统几乎全部包揽。

垄断的这些年,美国凭借这些产品赚了数不清的钱,俨然成为他们国家的核心利益。

产品哪个国家都能造,美国之所以能垄断,靠的就是技术。

他们担心别国的技术进步太快从而丧失垄断地位,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显然与美国技术垄断的利益不符,为了维护“成果”,美国不惜代价也要发动一场科技战。

即便中国一再表示和平为贵、合作共赢,但美国这个国家就是生长在霸权思想上的,当看到中国科技进步的苗头出现后,美国想方设法也得“掐断”。

5G市场就是一个不算成熟的通讯市场,中国技术扩散挤占了美国的国际市场,并呈现出超越美国的势头。

2018年,美国就通过了《2018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目的便在于遏制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阻断中国通过贸易获取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美国零部件。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美国再怎么使绊子,困难也是暂时的。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毛主席那一代的革命家早就将美帝研究透彻了,列宁也就资本主义有过很多总结,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确切的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中国的科研阻碍要比美国内部那些相互竞争的巨头容易很多,因为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事业、产业,还能调动政治、经济、社会上的一切活跃因素支持经济建设。

把眼前发生的这些问题放在历史规律中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对中的政策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他们易燃物认为在关系到国家战略生存与发展的领域,必须得牢固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且绝不能“分享”成果,具体的领域被细化为人工智能、5G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等。

这种观念已经植入美国人的内心当中,就连拜登在竞选时都承诺过:“将把提高对科技研发的投资作为总统的重要使命,以确保美国引领科技创新能力。”

这场战争已经打响多年,美国粗暴的以政治方式介入和干预高科技的政策市场。

战争的“场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在来看,“战场”已经从半导体领域转向人工智能领域。

为此,美国商务部的具体“作战策略”为:三位一体狙击。

英伟达依然在AI芯片中处于垄断地位、阿斯麦和英伟达等又控制着一条强大的垄断供应链,市值高达4万亿。

都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但如今科技战背后的利益金额,绝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争。

中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实体战争需要大量的士兵,而科技战争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中国的科学力量人才已经走到了第三代,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类比来看,他们的贡献也不亚于当年的将军们。

“新战场”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曾有一位佼佼者,他便是青年科学家冯旸赫。

令人惋惜的悲剧

第一代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第二代科学家包括计算机科学家、数据科学家等;而第三代科学家的钻研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造作系统等。

每一次更迭,都对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到了第三代,他们不仅得把前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全部摸透,还得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力。

此前被美国以学术交流为由骗去的中国芯片专家张浩至今未归,他便属于第二代科学家,这一代科学家已经极为不饱和了,能涉足该领域,都已经是人中龙凤。

第三代科学家就更加弥足珍贵,每一位人才,都值得被珍惜。

美国那边也在时刻注意着全球顶级科学家的人员分布,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翘楚”共有21位,美国有13位、中国有2位。

想要全面领跑,中国的差距还是很大,保护好人才,也是重中之重。

2021年,第四届全国兵棋大赛专项赛上,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智能规划与目标工程研究团队研发的“战颅二号”成功获胜。

在这背后,有一位顶尖科学家的影子:冯旸赫。

冯旸赫出生于1985年,从小就我智慧过人,2003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后来更是从哈佛大学、爱荷华大学等顶尖高校中汲取养分。

令人欣慰的是,这位顶尖的人才选择了回国,并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

他所研究的东西,正是紧贴技术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中美之间科技战的重点战场。

军事智能化是一个重磅课题,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战争致胜的关键;普及并不久远的无人机就被广泛运用在世界各处正发生的实战当中。

“战颅”的研究是极为艰难的,面对着变数大、规则复杂等问题,对运算速度、精准度的要求极高,当年响彻全国的“阿尔法狗”跟“战颅”压根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东西。

经过大量的设计计算,才有了“战颅”的出现,放眼全球,此设计已经遥遥领先。

但冯旸赫仍然不满意,他与团队经过大量实战实操、改进最终才有了“战颅二号”。

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冯旸赫等人无数个日夜奋战的结果。

“战颅二号”在赛中完成了联合防空、对海攻击、空中作战三大任务,只要任务触发,它就会保持着高速计算频率迅速完成每一项任务,并且会研判、分析、预测对手的选择。

每当对手动一步,“战颅二号”便能够算出对手未来的好几步,完全属于降维打击。

目前“战颅二号”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可能若干年之后,它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真实的战场上。

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都是该领域的人才,都是极为珍贵的。

平日里冯旸赫极为低调,为人也非常谦和,很多人都把他视为“明日之星”。

2023年,他的头衔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领域和指挥控制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等。

遗憾的是,那年7月1日,他在北京不幸遭遇车祸离世,时年不过38岁;事情发生时,他正在执行某项重要任务。

报道指出,他是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专家组的专家,也在军内多个重大工程担任设计师,他的离去,是巨大的损失。

这则消息震惊了无数人,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帆老师悲痛地表示:“他是国防人工智能领域的布道者,对国防科大学子的培养十分上心。”

中山大学的余超老师同样悲哀万分:“对于学术界而言,损失了一位优秀的新生代科技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在我国方兴未艾的国防智能博弈领域,失去了一位勇毅的开拓者和杰出人才。”

··················

还有一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的高小山老师,他发布的内容更是令人遗憾不已:“他的牺牲,是科研事业的巨大损失。”

培养一个这样的顶尖人才本就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30多岁正是在科研领域发力的年纪,但他却永远离去了。

坊间也出现了各种传闻,难道这是美国在背后使绊子?

但随着调查情况的出炉,所有人也只能表达着惋惜的情绪,因为他的牺牲确实是因为一场意外。

类似的悲剧其实还有,每一位顶尖科研工作者的离世,都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2018年底,国防科大的陈书明教授因车祸离世,他是我国微电子专家、中国高尖端武器芯片研发小组领头人;2023年12月15日,中国计算机视觉AI领域领军人物汤晓鸥离世。

他们都足以成为第三代“科学力量”的核心人物,在这场科技战中,他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连早亡的人才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为何这些本该奔赴科技战场的科学家,会接连遭遇如此不幸?

自从2018年开始,科技战就已经彻底打响,短时间内也绝不可能结束;几十年的历史都在说明,美国不可能放弃霸权主义去走和平道路,中国崛起也是历史的必然,双方总会有一场顶级大比武。

在这个战场上,是需要科学家们去前赴后继的;冯旸赫等人的意外也一再敲响警钟,对于人才的保护,一定要好好重视,也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

参考资料

1.论美国对华科技战的本质 李志旭 李瑞省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年仅38岁!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冯旸赫先生在北京因车祸不幸逝世 湖南民生网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