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写作习惯:99%人误解文字创作热情
新梅评小说
2024-10-04 16:08:47
国庆假期,我在家里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维也纳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茨威格年少时,身边有很多喜欢戏剧表演、文学的同龄人。
·
有人去参加舞台演出,有人在当时知名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更多的人组成小团体,利用课余时间写文章,相互传阅、批评、讨论。
·
这不是茨威格身边独有的,他周围学校里面也有不少这样的小团体,以及许许多多的文艺青年。
·
这种独属于青春期的、想要成为文字创作者的倾向,只有极少数能够在青春期过后幸存下来,大部分人,后来变成普通的大人,按部就班地上班、结婚、生子。
·
因为这份热爱,本身就是尽情挥洒青春的产物。
·
茨威格说,当时他所在的那个小团体里面,只有他的创作热情没有随着年岁增长而消逝。
·
创作热情早已成为他整个生命的意义与核心。
·
对于同伴们,他说:“或许他们偶尔也会想起自己当初的踌躇满志,脸上浮现出忧郁抑或嘲讽的微笑。”但他仍然感谢那段岁月、那份同学情谊。
·
钱钟书说:“年轻的时候,总是把创作冲动误以为是创作才华。”
·
创作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花时间、精力,有时候甚至金钱去勤学苦练的事情。
·
在书中,茨威格说自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不管夜有深,他都要看一两个小时书才能安然入睡。
·
可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个创作者是离不开书籍的,
·
我还查了一下茨威格的写作习惯,得知许多读者称赞茨威格的文章写得好,但他仍然觉得不够好,一直追求更好。
·
为了写好一篇文,他会不断地把可有可无的内容删掉,即使写一千页,也有可能只有两百页作为筛滤后的精华留下。对此他毫无抱怨。
·
我很喜欢看人物传记,尤其是作家传记。
·
那些了不起的人,也曾全力以赴翻越高山,才取得成绩。
·
那么,自己眼前的一点困难,又算得上什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