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努力崛起中的变革与消亡

泽睿谈文学 2024-10-03 12:15:19
《晚清最后十八年》把清朝末世图景大篇幅展开,所有曾经熟悉的大事件,比如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袁世凯的立宪改革等,作者抽丝剥茧权力体系的利益转换的“求变”中的历史规律。 在晚清“历史大变局”的演进中,洋务运动可谓呈现了近代中国文化经济变化的前进轨迹,道光年间的三口通商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身体力行,洋务新政展开,当清法战争取得胜利,世界开始炒作“清国威胁论”,西方媒体认为当时世界强国只有四个——英法俄与大清帝国。 全书以袁世凯坐镇朝鲜开始,已经成为朝鲜实际元首的袁世凯一心搜刮财富想着回清,隔壁的明治天皇已经开始明治维新改革学习西方,双方围绕朝鲜引爆了清日战争,清朝还想着《万国公法》讲和平,而日本如福泽谕吉所说: 数千万言的《万国公法》,可以用一声枪炮杀之。 一方主动出击挑起战争,一方李鸿章消极防御妄图保存实力。虽然将帅士兵奋勇杀敌,但战略不清晰等综合因素让这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全军覆没。如逃跑被斩决承担大东沟决战失败责任的方伯谦临死质问:军无令、队不整、谁之过? 谁之过?这句话也在拷问整个清王朝,但甲午海战失败的后果很快让西方世界明了清的问题,日方间谍的结论是:大清全民腐败。 在间谍宗方小太郎的分析中,1893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约8300万两白银,但实际老百姓缴纳数额是这个数字的4倍以上。“官富”后结成的利益集团自然对朝廷改革政策明违暗抗,进而“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官民互骗”,这份《清朝大势之倾向》与《经略长江水域要旨》呈给日本天皇,其中的“铁血政策”被日军贯彻执行,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大灾难。 除去民间与官方,晚清“全民腐败”的源头在帝后之争中,慈禧与光绪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团的斗争,戊戌变法变成了权力的博弈、义和团成为权力上的棋子,内外势力围困的慈禧宣布向11国宣战,但各省各自为战观望,东南互保。整个局面变成了清军和义和团、义和团和洋人、清军和洋人、清军和义和团,内战外战交困中自然败局已定。而袁世凯走向了权力顶峰,乱局中开启了他的北洋时代。 袁世凯也图谋学习日本立宪改革,但很快改革又变成了党派权力斗争。从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到袁世凯,包括想稳固皇权的慈禧光绪,都从各个方面试图挽救清帝国,日落紫金城。最终清帝退位,民国开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野蛮依旧是时代的底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