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可距离全票当选仅仅差了一票。周总

雪莲果的去 2024-10-01 10:42:16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可距离全票当选仅仅差了一票。周总理私下找到毛主席,向他告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却说:“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一个崭新的中国呼之欲出,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当年4月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宣告成立,筹备会的首要任务是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   这些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从国内各解放区赶来,有的是从香港、台湾甚至海外辗转而至。   他们中有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有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有各界知名人士,还有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每一位代表的到来,都象征着新中国的希望在汇聚。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入了最后一天,也是最关键的一天。   这一天的主要议程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副主席。   当时在所有人看来,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所有选票都投完后,工作人员开始在一个小会场内进行计票,然而,当计票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毛泽东的得票数是575票,而不是预期中的全票576票。   这个结果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工作人员和监票人反复核对,确认没有计票错误后,才将这个意外的结果报告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听后也感到十分意外,他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   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毛主席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他平静地表示:“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这句话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也展现了一位伟人的胸襟和气度。   尽管如此,这一票之差仍然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谁是那个没有投票给毛主席的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神秘的“一票”背后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那个没有投票给毛泽东的人是民盟领袖张东荪,要理解张东荪的这一举动,我们需要回溯他的政治生涯。   张东荪出生于1886年,是浙江杭州人,1904年,年仅18岁的张东荪获得了官派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   这段留学经历对张东荪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1911年,学成归国的张东荪满怀报国之志,同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毅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可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这让张东荪深感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张东荪开始转向知识分子的另一种角色,通过报刊杂志传播思想。   虽然不可否认张东荪是一位爱国志士,但是他的政治立场一直保持着某种独特性。   他曾经是共产党人,但因为不认同某些理念而退出,之后,他始终坚持走一条“中庸之道”,试图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寻找平衡。   这种立场使他在不同时期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也埋下了日后争议的种子。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因为坚持自己的“中间路线”,对中央政府的某些政策持有异议,特别是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产生了严重分歧。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东荪试图通过民间渠道向美国示好,妄图为中国留一条“退路”。   他多次与美国联络员王志奇会面,甚至泄露了一些国家机密,包括政协名单和抗美援朝的出兵日期等核心信息。   这种行为无疑触犯了国家安全的底线,这也最终导致张东荪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困境。   1952年10月,民盟将他开除出党,甚至有人提议以“叛国罪”逮捕他。   然而毛主席却考虑到张东荪早年的贡献,指示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这个问题,使他免于牢狱之灾。   在家休养的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某些想法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在晚年,他写下“书生谋国直堪笑”这句话来自嘲,显示出他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某种悔悟。   新中国的诞生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进程,其中既有众志成城的团结,也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正是这些不同声音的存在,才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6年08月15日《1949年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为何缺了1票》)

0 阅读: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