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困在孤岛的回避:过度独立不是真正的独立!

左撇子小兔 2024-10-01 00:06:05
🥥🥥活得像一座孤岛,习惯了自己去面对所有的事情;很少向外寻求帮助,不期待或不敢去信任、依赖他人;独来独往,遇到事只要自己办得了,绝不找人帮忙,觉得大家谁离了谁都可以活得好好的是一种完美平衡的状态?这种极度的独立,或许是一种创伤反应。 🦜🦜1963年,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让参与实验的母亲和12个月大的婴儿被请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让人开心的房间。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包括妈妈在的时候让婴儿探索、妈妈两次离开婴儿、妈妈两次回来跟婴儿重聚,陌生人(经过训练的婴儿观察员)出现在婴儿面前,来观察婴儿的反应,实验发现了婴儿的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玫瑰R][玫瑰R][玫瑰R][玫瑰R][玫瑰R][玫瑰R] 安全型婴儿在他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能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环境,在他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不管在与母亲分离时多么难过,再次联接时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了安慰,而且很容易继续去玩耍。成年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也拥有很强的复原力和灵活性。 [种草R][种草R][种草R][种草R][种草R][种草R] 而回避型婴儿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他们的这种缺乏痛苦的表现很容易被人错误的认为是平静,实际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型婴儿一样都是加快的,并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压力荷尔蒙)在实验过程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回避型婴儿的这种表面的冷漠被Ainsworth认为是一种防御型适应,因为认定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主动行为都毫无用处,于是放弃了这种要求。 童年,我们可能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向养育者提出需求或是寻求帮助,得到的要么是无视,要么是羞辱,因此逐渐放弃了向外界寻求依赖。在养育者那里积累的失望和不信任,让我们形成了“凡事靠自己”的信念,甚至是“凡事只靠自己”的信念,于是在工作、情感生活中都难以信任他人,尤其难以建立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 [彩虹R][彩虹R][彩虹R] 依恋,是一种普遍性的本能需要,真正的独立,是在安全依恋中实现的,而并非是不敢依靠,害怕被伤害而选择疏远和自我封闭式的独立。当我们开始觉察并且承认自己也需要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可以和自己共同面对时,或许就是治愈的开始。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10-01 12:25

    回避有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他们会逻辑自洽,你认为他是逃避问题,他认为自己是在避免冲突。你认为你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他认为你是在逼他,在过度关注他,让他十分不舒服。他认为自己一直在隐忍退让,你在步步紧逼。反正他不认为他有错,他觉得错的都是你。

  • 2024-10-01 13:08

    因为爱你的人,在阴天也能看见钻石的伤口。

  • 2024-10-01 12:30

    回避就像一块木头,迟钝、麻木、冷漠。即使你是一个宝藏,他们也不识货。而且,你根本带动不了他们,他们的心中,早已经万念俱灰。他们完全丧失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人活着,难道不是为了快乐吗?哪怕他们条件再好,哪怕他们事业做的再成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就好比,他们面前摆了一顿大餐,而他们却失去了味觉。可悲的一潭死水的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