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梁思成与儿媳周如枚还有孙子的合影,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5年了。 196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9-29 19:20:15

1960年,梁思成与儿媳周如枚还有孙子的合影,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5年了。 1960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梁思成在北京的寓所中,与儿媳周如枚、孙子一起合影。 照片记录下了梁家三代人的身影,也凝结了岁月的痕迹。 镜头前,两鬓斑白的梁思成面容略显沧桑,让人很难想象他年轻时的风采。 然而,翻开民国史册,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曾是令人艳羡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的佳话。 追溯到民国初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相识于英伦。彼时,他们都是负笈英国的留学生,志在学成报国。 梁思成醉心于古建筑与文物研究,林徽因则潜心学习西方的艺术。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坠入爱河。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太多考验。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梁思成与林徽因携手并肩,在动荡中捍卫着中华文化的瑰宝。 抗战期间,夫妻二人还曾一同奔赴敌后,营救流散的国宝,以实际行动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 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爱侣,更是他的知己与革命战友。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林徽因以卓越的才华和独立的人格,成为梁思成最坚实的后盾。 她用一支笔、一支画笔,纪录下那些残破的宫殿楼台,与梁思成共同完成了诸多研究著作。 夫妻二人在学术上的合作,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不幸的是,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病撒手人寰,英年早逝。 梁思成悲痛欲绝,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的使命。自此,梁思成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 在他的倾力呼吁下,中国的文物古迹得到更多关注,不少濒危的古建筑被抢救性修缮。而林徽因留下的那些散文、书信,也成为梁思成余生中宝贵的精神食粮。 每当思念妻子时,梁思成总会捧读她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感受她的存在。 那张1960年的合影,镌刻下梁家三代人的身影。老人家头偏树,笑看夕阳红,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但细细端详,我们似乎能从梁思成的眼神中读出几许落寞。 与林徽因相伴几十载,他们本应一起慢慢变老,细数那些荣誉与艰辛。 如今,他只能独自面对暮年,这份孤寂恐怕难以言说。然而,林徽因虽已离他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才情风韵,都融进了梁思成的骨血。 正如她诗中所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已超越了生死,成为永恒。 站在梁思成身旁的儿媳周如枚,曾是梁从诫的妻子。 这对年轻人的故事,也像一曲叹息的歌谣。梁从诫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独子,从小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成长。 周如枚则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周培源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两个青春少年,因着父辈的交情而结缘。 童年时,梁从诫管周培源叫"周爸",周如枚唤梁思成为"梁爸",两家的关系亲如一家。 梁从诫与周如枚从小一起玩耍嬉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少年懵懂时,初萌爱慕之心;待到青年,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步入婚姻殿堂。 林徽因对这个儿媳颇为欣赏,称赞她兼具美貌与智慧,端庄大方又不失江南女子的温婉。在亲朋好友眼中,这是一对珠联璧合的佳偶,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但是天妒英才,命运却没有给这对恩爱夫妻一个善终。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梁从诫到江西农村参加劳动。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周如枚却选择了离去。 她带走了儿子梁鉴,改嫁给麻醉学家谢荣。消息传回梁家,无不惊愕,尤其是梁从诫,痛彻心扉。 然而,他并未怨恨周如枚,甚至在晚年回忆起往事时,依然对这段初恋念念不忘。 即便周如枚已先他而去,他依旧不吝言辞,维护着对方。 周如枚离开后,事业上倒是颇有建树。虽然事业有成,生活美满,但她对梁从诫的愧疚之情,却是难以化解的心结。 或许她也曾追问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个痴情守候,一个决绝远走,两条迥然的人生轨迹,终究难免遗憾。 据梁从诫的记忆,与周如枚相恋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从前,他们一起读书品茗,谈诗论文,漫步街头,无所不话。 周如枚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心。即便岁月流逝,这些点点滴滴,也成为梁从诫一生的念想。直到离世,他都对周如枚念念不忘。 梁从诫的大度宽容,他宁愿自己心碎,也不愿苛责旧爱,这样的情操,着实令人动容。 1960年,三代同堂的梁家,每个人的命运都已有了不同的轨迹。 风云突变,世事无常,梁从诫与周如枚的婚姻,成为民国往事中的一段注脚,平添几许伤感。 但纵使经历种种坎坷,梁思成、梁从诫父子俩,最终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枝散叶,以情谊和理想为灯,照亮前行的路。 正如周如枚在回忆录中所言:"尽管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但回望来时路,我问心无愧。" 或许,人生的意义不止在圆满,更在于历尽沧桑后,初心不改,仍能抱守善意,这便已难能可贵。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