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有一个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那便是公派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这些人拿着国家的资助,去到国外接受深造教育,然而绝大多数的留学生出国后,却不愿意再回到祖国。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8年之间,中国累计出国留学的人数约为585.7万人,去掉还有153万左右的未毕业学生,有超过70万以上的留学生不愿回国,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公派的顶尖人才。
在这些留学生中,当属清华赴美留学生最为严重,根据清华2018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所言,在前往美国的留学生中,不回国的比例高达81%。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现象,不过他老人家对此却并不担心,自从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就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便包括了教育。
那个时期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严重断层,那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老同志,并且认知范畴还停留在60年代以前,至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更是惨不忍睹,肚子里根本没装多少墨水。
根据相关统计,1977年恢复高考的通知下发后,共有570余万考生参试,那次的考题难度不大,放到现在有些初中生也能答对,但在570万的考生中,本科和专科加起来的录取人数,也不过区区的27.3万,录取率低至可怜的4.8%。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年轻人的文化水平已经明显下降,而老一辈同志们所受到的教育又相对落后,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唯有引进国外的新鲜文化,邓小平在少年时期去过法兰西留学,在那里学到了西方科技以及管理方法。
除了邓小平之外,周总理、聂荣臻等人也在法兰西待过,可见发达国家确实有人家的可学之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邓小平认为,有必要派遣一批年轻人出国留学,而学习的地点最好是发达国家,还没有等留学计划实施。
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看着这些国家的先进技术,邓小平下定决心,中国若要后来居上 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唯有依靠年轻人。
1978年,邓小平提出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建议,特别是欧美国家,然而这条提议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外派遣的留学生大多数都是前往苏联,以及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先例。
在众人的认知里,欧美国家就代表着资本主义,那里充斥着骄奢淫逸,让年轻人去到那样的地方,搞不好就会被腐蚀掉,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邓小平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阵营,只要那里有先进的技术,就值得虚心去学习。
邓公还引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只有把人家先进的东西拿过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才能最终实现超越,听到邓小平的解释,反对的声音减少了许多。
因为当时的中国确实面临着重要转折,必须要使用一些新的对策,而邓小平提出的学习欧美技术,无疑是最高效、最实用的方法,这项提议最终得到了通过。
邓小平一锤定音,无论如何也要派遣留学生出去,其实邓公可能也有同样的顾虑,可中国当时已经没有退路,那个时期中国各项事业虽然以步入正轨,但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一大截,如果想要快速实现超越,最需要的就是技术。
凭借国内的力量掌握一门技术需要大量时间,而我国当时最缺的恰恰就是时间,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根本没有留给我国慢慢钻研的时间,唯一的出路只有快速强大。
至于众人担忧留学生一去不回的问题,邓小平给出的答案就如同一剂定心丸,他认为被派出的留学生既然接受了国家培养,心里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恩之情,即便是真的有人选择留在外面,那也是人家的自由,国家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除此之外邓小平表示,如果派出去的留学生有百分之十不愿回来,那还剩百分之九十,即便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不愿意回来,那最起码还有百分之八十。
邓小平的意思很明确,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哪怕仅有百分之一的人回来,只要学到了国外的先进知识,就能够传授给其他的年轻人。
派出去的留学生总会有人愿意回来,只要有一人带着技术回来,那花出去的钱就没有浪费,1978年7月份,弗兰克·普雷斯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来华访问,邓小平亲自进行了接见,在交谈期间 双方谈到了派遣留学生的数量问题,对方觉得可以派遣500人,但邓公却觉得这点人太少,可以增至5000人。
在这个问题上弗兰克做不了主,于是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打了电话,卡特总统大方的表示,哪怕中国派遣10万人也表示欢迎,到了同年的冬天,中国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
这批留学生共有52人,他们带着祖国的希望前往美国,在那里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刚刚到达美国的时候,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多人甚至连一顿饱饭都不敢吃。
时间来到了1981年,这52名留学生一个不少全部回国,为国家之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邓小平作出的这项大胆决策,中国才能在几十年时间飞速发展,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