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玉,14岁以75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后来她去美国留学,记者问她什么时候回中国

洋洋爱说史 2024-09-25 18:43:28

何碧玉,14岁以75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后来她去美国留学,记者问她什么时候回中国,她却摇摇头说:暂时不会回去,美国的科研环境更好。 何碧玉,从小被冠以学霸之名,她的成长道路似乎永远写满了优越两个字。 这种从小就显露出过人天赋的孩子,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神操作。而且,她不是什么普通的聪明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普通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她已经在琢磨生物、人体的秘密了。别人上课还在消化一加一等于几,她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做生物实验了。 她的惊人智商,不是什么读书用功、勤奋刻苦的路线,而是那种“随便看看书,轻轻松松考试全班第一”的天赋型选手。 她经常问些让大人都吃惊的问题,比如“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大人根本无法回答。 于是何碧玉只有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她的阅读量是平常这个年龄孩子的三倍还多。 父母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简单了,虽然父亲有过关于让她跳级的想法,但是都没有和她提起,因为父母想让她自己选。 1996年,何碧玉只有10岁,新乡一中开了一个实验班,其实是少年班,专门招像何碧玉这样天赋异禀的孩子。 也就是这时候,何碧玉向父亲提出了要读这个实验班的想法。 这个实验班里的孩子都是翘楚,如果不出类拔萃的孩子,根本是无法适应下来的,结果何碧玉适应得非常棒,她在这里如鱼得水,读书生活非常开心。 四年后,何碧玉14岁,她高考考到了750分,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那里,她以14岁的低龄碾压了那些20多岁的学长学姐们。 从清华毕业后,她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深造,读完书后,她选择留在了美国。 当记者问她“啥时候回国”时,她一口婉拒了,说美国的科研环境更优越,这样的话也许有点扎心了。 不过,也难怪,科学这条路,不仅仅是靠热情驱动,更是需要资源和平台的支持。 她的选择在网上掀起了不少争议,但细想一下,能在自己热爱的科研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这不就是很多追梦人所向往的吗? 回想她的成长历程,有人羡慕,有人质疑,甚至有人感慨是不是天才就是少了一点“家国情怀”。 一个14岁考上清华的小姑娘,之后又在美国站稳脚跟,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凡的事。 至于选择回不回国这件事,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前进。 虽然从情感上,我们都希望这些拔尖的人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效力,但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回国与否,并不单单是家国情怀能决定的。 科研领域的竞争激烈,学术环境、资源投入、科研经费、项目支持,甚至生活条件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何碧玉的回答虽显得冷静理性,却也道出了现实的无奈。 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些,留美也不是“背井离乡”,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哪里有机会哪里发展,何碧玉的选择看似个人抉择,却也是时代大潮流的一部分。 打个比方,我们用的都是苹果手机,但是苹果手机设计是来自美国加州,生产的话我们国家的富士康才是大规模生产的地方。 如果要是苹果手机设计是美国,生产也是美国,那我们每个人还能只花几千块就买到一个苹果手机吗?生产、人工、进口关税,美国和中国不一样,这些都是成本,显然我们几千块是买不到的。 毕竟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长,只有把这些特长集合起来,我们消费者才能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从何碧玉的专业脑神经方面来说,美国有很多中国没有的顶尖设施和科研环境,假设我们仅仅为了一个天才而花费大量的成本去购置这些,是不是挺浪费的。 另外,天才是需要交流的,是不是应该多几个何碧玉这样的人,还得和她同专业才行?这些人又从哪儿找?显然美国的环境更适合。 还有,难道何碧玉研究出来的成就只给美国用吗?难道不是造福全人类的吗? 往远了看,何碧玉从小就问出的那个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什么准确答案,但人类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高成本买苹果手机,也绝对不是狭隘,不是浪费,不是自私。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