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有个5岁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一直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

洛风阐社会 2024-09-25 13:39:17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有个5岁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一直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一位医生知道后,7天就让小女孩的情况好转,一个多月痊愈出院,30多年后,女孩依然健康的活着。   2015年的一天,王振义教授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这封信来自遥远的美国,寄信人是一位名叫伯纳黛特的女士。当王教授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充满感激之情的文字。   伯纳黛特在信中写王振义的研究成果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自己因为王振义研发的治疗方法而获得新生的经历。"现在,我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一切都要感谢他。"   读完这封信,王振义感到无比欣慰。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角甚至有些湿润。这封信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感谢,更是对他多年来坚持不懈进行医学研究的最大肯定。   王教授回想起自己为攻克白血病所付出的努力。那些日日夜夜埋头实验室的时光,那些反复试验却屡屡失败的挫折,以及最终取得突破时的欣喜若狂,都历历在目。   王振义研发的这种药物名叫全反式维甲酸,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药物的问世,在医学界引起了轰动。   使用这种药物后,大多数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原本被认为是绝症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突然大幅提高。这一突破性进展,让无数原本绝望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就在药物研发成功后,王振义面临了一个重大抉择:是否要为这个药物申请专利?   申请专利无疑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一项重大医学突破,这种药物的专利价值难以估量。很多人都劝王教授申请专利,认为这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合理回报。   但是,王振义却有不同的想法。他深知,一旦申请了专利,药物的价格就会大幅上涨。那些急需这种药物的患者,可能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失去治疗机会。   经过深思熟虑,王振义毅然决定放弃申请专利。这个决定源于他作为医者的初心——解决病人的问题。他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用得起这种药物,获得治愈的机会。   医生做医学研究,不就是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吗?如果患者用不起药,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是因为王振义放弃了专利,这种药物得以快速生产和推广。药价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十粒一盒仅需300元左右。这个价格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药物已经纳入医保范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意味着,即使是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也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救命的药物。   因为价格亲民,全球数以万计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此受益。原本可能因经济原因无法得到治疗的患者,现在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这药能够出现多亏了王振义的当机立断,1986年他们已经在全反式维甲酸的研究上投入了整整8年的心血。   这8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但团队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过对攻克白血病的追求。   就在这时,一个危急的病例出现了,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五岁的女孩。这个小姑娘被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症状非常严重。   医院的医生们尝试了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但都无济于事。女孩的生命危在旦夕,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在走投无路之际,医院将这个棘手的病例通报给了王振义。   当王振义听说这个病例时,他的心里立刻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可以验证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的效果。   然而,决定并不容易做出,使用一种未经临床验证的治疗方法存在巨大风险。最终,王振义下定决心,要冒险一试。   然而,王振义的决定并非没有阻力,一些同事对使用未经临床验证的治疗方法表示担忧。有人认为风险太大,还有一些医生担心,如果治疗失败,可能会加速女孩病情的恶化。   面对这些质疑和劝阻,王振义保持了冷静,首要任务是救死扶伤。如果这个方法能够挽救孩子的生命,那么就应该尝试。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女孩病情就开始出现明显好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的症状逐渐消失,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   最终,女孩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这个结果不仅让女孩的家人喜极而泣,也让整个医疗团队欣喜若狂。   这个奇迹般的康复案例,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证实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有效性。王振义和他的团队备受鼓舞,决心继续深入研究,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   回顾王振义的一生,从年轻时的勇于创新,到晚年仍坚持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创造出奇迹。

0 阅读: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