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大明王朝1566》,对嘉靖的权谋手腕有了新的认识。 嘉靖皇帝朱厚熜沉

毫米吖 2024-09-24 12:05:28

最近重读《大明王朝1566》,对嘉靖的权谋手腕有了新的认识。 嘉靖皇帝朱厚熜沉迷于修道,妄想长生不老。在位四十五年,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深藏于玉熙宫“玄修”,不问政务。不但很少召见内阁大臣,就连唯一的儿子朱载垕也难得见他一面。 日常的政务处理,一般是由内阁“票拟”,交司礼监“批红,嘉靖本人基本上不参与。 他就像一位懒惰的班主任老师,不但不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不批改作业,甚至连划对勾打叉叉也懒得动手,全由班干部和课代表代劳。 相比之下,他的先祖朱元璋则敬业得多,每天亲自批阅数百份奏章,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事无巨细必亲躬,轻易不假他人之手。 按理说,这样一位昏庸的皇帝,很容易被权臣架空。但是嘉靖帝直到临死咽气那一刻,仍牢牢攥着手中的权柄,除了不怕死的海瑞,无人敢对他说半个“不”字。 嘉靖帝是如何玩弄权术的呢? 他玩得最溜的是相互制衡之术。 嘉靖朝的权力格局,在皇权之下,主要分置为司礼监和内阁两大块。 司礼监由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几名大太监主管,设有宫廷服务部门、情报特务部门、锦衣卫等众多机构,人数高达10万之巨。 司礼监掌握着政务的最后决议权——批红,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实权很大,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品级却很低,仅为正四品,还不如六部的侍郎品级高,跟二品以上乃至一品的内阁首辅更不能相比。 内阁官员通常由六部尚书兼任。尚书是实权人物,分管着具体的业务,在朝堂中的话语权很大。内阁是人事和重大政策的讨论决策机构,严嵩担任内阁首辅二十年,门生故吏遍天下,可谓根深蒂固。但是内阁议定的事提交到司礼监,也有可能被驳回或否决。 也就是说,内阁管理所有政务,却没有最后拍板权;司礼监享有最后拍板权,却不能插手具体政务。两者的首脑直接向皇帝报告,皇帝才是事实上的控制中心。 为防止司礼监和内阁两大机构内部形成铁板一块,嘉靖对他们的权力进一步进行了分化。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是一把手,但是两个暴力机关东厂和北镇抚司,却掌握在首席秉笔太监陈洪手中,而陈洪一直觊觎吕芳的掌印之位。嘉靖对此心知肚明,仍然重用陈洪,目的就是制约吕芳,避免吕芳在司礼监一手遮天。 内阁中首辅严嵩父子二人权倾朝野,而次辅徐阶、阁员高拱、张居正均是裕王的人,形成两派互不相容的力量。为进一步加深两者的矛盾,嘉靖利用浙江改稻为桑事件,将严世蕃逐出内阁,同时也让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令二者更加势不两立。 海瑞审理浙江毁田淹堤案,牵涉到织造局,为防止案子冲击到嘉靖本人,吕芳找到严嵩和徐阶协调重审,被嘉靖知道。虽知吕芳是替自己考虑,嘉靖仍然勃然大怒。他最在意的不是案子如何审,在意的是司礼监竟然和内阁达成了一致,这犯了他的大忌。 如果司礼监和内阁联手,皇权就旁落了,嘉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于是将吕芳贬到南京去守陵,又令严嵩致仕回家养老,手段之狠辣令人后背发凉。 毫无疑问,嘉靖是一位极有权谋手腕的皇帝,深通驭人之术。然其沉溺于所谓的修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任由严党朋比为奸肆行贪墨,致民生凋敝,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最终如本人一样染上沉疴无药可救,为崇祯朝的覆灭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大明王朝1566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1

用户10xxx61

1
2024-09-24 13:22

明朝皇帝做不到重用太监,分化大臣,皇帝就有的受了,重用太监斗赢了大臣,也不行,皇帝有可能小命不保!压制太监,重用大臣的皇帝,前面是中兴之君,后面就变成昏君了。都是大臣,皇帝怎么就有区别了!皇帝成昏君了,大臣就能是好人!

毫米吖

毫米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