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廖耀湘兵团死活打不下黑山? 公平的说,在当时指挥东北“国军”作战的将领中

鸿史观 2024-09-21 11:56:33

为什么廖耀湘兵团死活打不下黑山?

公平的说,在当时指挥东北“国军”作战的将领中,廖耀湘的脑子是比较清醒的,用电影《大决战》里103的话说,“廖耀湘毕竟是法国圣西尔军校吃过黄油面包的,打仗鬼精鬼精的。”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廖耀湘选择进攻黑山无疑是正确的。据廖本人事后回忆,“我当时认为准备行动中,最急要的一着,是先攻占黑山。因为无论向哪个方向行动,出营口、退沈阳或继续向锦州进兵,都以先攻占黑山为有利。”

并且,至少从纸面实力来看,廖耀湘有足够的力量攻占黑山。他手中掌握着国民党在东北最强大的机动兵团,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以及新三军、四十九军和七十一军,总兵力约11万人,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是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兵力火力都占绝对优势。

反观我军,守备黑山的仅有十纵(梁兴初)和配属的一纵三师和内蒙古骑一师,炮兵只有3个山炮营还没多少炮弹,兵力还不到敌人的五分之一。此时已经时近11月,东北天寒地冻,可十纵官兵连棉衣都没有。 但是,面对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黑山,廖耀湘一开始派出的却不是精锐部队,而是四十九军、骑兵第三旅和新三军十四师;直到22日下午,廖才命令新一军军长潘裕昆为总指挥,以新一军为主力发动进攻,“此系不计牺牲,务求攻占黑山走廊之命令”。

表面上看,新一军已经是廖兵团的“看家部队”,廖耀湘这回是拿出了家底;但如果盘一下廖长官的历史,那可就未必了——廖耀湘曾长期担任新六军军长,新六军才是他的“自家人”,而新一军是孙立人的起家部队(此时孙立人以被蒋调任代理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对此,新一军官兵心知肚明,以至于其部署新一军攻击黑山一线时,新一军新编三十师师长文小山就曾提醒军长潘裕昆,“廖平时的指挥多损人利己,我们对此不能不有所顾忌。”

主帅、将领互相不信任甚至相互猜忌,这种仗怎么打? 从本质上说,廖兵团这种状况,是国民党军队军阀属性所决定的——一名将领只要失去了起家的部队,就几乎等同于失去了立足之地,即使是廖耀湘这种吃过法国面包、潘裕昆这种黄埔嫡系也不例外。这就导致他们在指挥作战时患得患失、顾此失彼,表面庞大的兵团内部却各怀异心,打顺风仗时固然不会出多大事,一旦遭遇逆风仗,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

对比我军这边,无论哪支队伍,首长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拿内蒙古骑一师来说,这是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指战员组成的骑兵部队,他们缺乏防御作战的经验,打阵地战不占优势。但即便如此,该师官兵仍然坚决执行命令,与包围他们的国民党二〇七师拼死血战,守在最前线的二连官兵几乎全员牺牲也未后退一步。这样的军队,当然能打胜仗。 至于我军打胜仗的根本原因,可以来看一段梁兴初亲眼见证的故事:十纵官兵夜行三十公里赶到黑山,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大娘举着一件破棉袄,一定要批在我军战士身上。原来大娘的儿子不久前冤死在国民党军队手中,而她手中的破棉袄就是儿子曾经穿过的。

0 阅读:3380
评论列表
  • 2024-09-21 12:24

    士气是那场战斗成败的决定因素!

    用户48xxx70 回复:
    确实如此
  • 2024-09-21 14:16

    兵力还不到敌人的五分之一。囯军11万人,五分之一是2.2万人,十纵加二个师不到2.2万人?

    张煮溪 回复:
    起码一比一,
  • 2024-09-21 17:22

    廖耀湘要是一开始就排出新六军,新一军猛攻,或许还能打开一条出路,关键是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想保存实力呢!

    姚建 回复:
    到辽沈的时候,新一新六这两个王牌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两个美械王牌军了,美械打完就没了,后期这两个军都是换装的国械,在加上后期完全不行(当时整个东北的后勤全靠飞机空投),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战斗力
  • 2024-09-21 19:10

    廖耀湘是法国军校毕业,所以投降是法国的传统。

  • 2024-09-21 23:30

    拿内蒙古骑一师骑兵部队打山头阵地防御战?梁兴初不可能这样用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