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的新婚之夜,闻一多为了不与新娘同房,不洗头、不洗澡、不刮胡子,甚至想溜

鸿史观 2024-09-20 20:59:32

1922年的新婚之夜,闻一多为了不与新娘同房,不洗头、不洗澡、不刮胡子,甚至想溜之大吉。但就是这个“以诗为妻”的男人,却在多年后,变成了离不开妻子的丈夫。

闻一多自幼热爱读书,聪慧而勤奋。 1912年,年仅13岁的他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少年时期的闻一多,因杰出的文采在家乡颇有名气。考入清华后,他的远房表亲高承烈对他格外赏识。 高家同样是官宦世家,与闻家可谓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在清华期间,闻一多接受了美式教育,提倡自由恋爱。 年轻的他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渴望和憧憬,除了创作大量的爱国诗篇外,也写了许多爱情诗。 他曾表示,男女之间的恋爱之情是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在清华求学的十年里,闻一多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对这桩指腹为婚的婚事并未过多关注。 但在1922年,闻一多在家人的催促下几经挣扎,最后没有违抗父母之命,回到故乡与高孝贞完婚。 新婚当日,闻一多百般抗拒,却架不住家人的催促。他只勉强出席,却连最基本的婚礼仪式都没有参加。 一夜无眠,烛光摇曳。闻一多在万般无奈中提笔疾书,将内心的迷茫与无奈倾注于纸上,写下了一首哀婚姻、叹人生的诗歌。 那一夜,注定成为闻一多人生中无法泯灭的记忆。 他的内心虽充满了抗拒,但令他惊讶的是,高秀贞温婉有礼的举止,与他想象中世俗的已婚妇女大相径庭。这一发现,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个疑问的种子。 婚后,闻一多借口求学离开了家,只身来到清华园。几个月以来,他一头扎进了学业之中,书籍成了他逃避这段婚姻的避风港。 闻一多本以为,只要自己不去想,就可以当这段婚姻不存在。然而,午夜梦回之时,高秀贞婚礼上盈盈的泪眼总会不期而至,萦绕在他的脑海。愧疚与不甘交织,如影随形,提醒着他逃避终非长久之计。 新婚之夜的不快像梦魇一样,一次次将他拉回那个不堪回首的现实。而内心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又让他难以释怀。 这是闻一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回想刚踏入婚姻殿堂时的迷茫与无助,他清晰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不能再这样逃避下去了。 “既然已经成为夫妻,就应该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想法,闻一多主动给家里写信,提出让高秀贞去读书,希望教育能让他们拥有共同语言,成为真正的伴侣 。这封信,预示着他们命运的改变,也昭示着闻一多内心的转变。 他决定直面这段姻缘,用行动来弥补曾经的过错。 闻一多的提议,高秀贞欣然接受。她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丈夫的愧疚,走进了女校的校门。从此,她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高秀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她的刻苦用功很快得到了回报,成绩名列前茅,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高秀贞频频来信,向闻一多汇报学习进展。 信中流露出一个活泼开朗、思想进步的女性形象。闻一多惊喜地发现,曾经的那个传统女子,正在蜕变为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知己。他的内心久违地泛起了涟漪,对妻子的看法也渐渐改观。 转眼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完成了学业。 一纸来自美国的邀请函,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学术巅峰的康庄大道。 然而,此时此刻,但闻一多经过数年的分离,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牵挂着高秀贞,不愿再与她分离。 经过一番挣扎,闻一多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大学的邀请,选择了与妻子团聚。这个决定,让旁人大跌眼镜,也让高秀贞感动不已。闻一多深知,比起虚无缥缈的学术梦想,眼前的幸福更加真实可感。 回到祖国的怀抱,闻一多很快在北平觅得了一个教书的职位。他迫不及待地接来了妻子和女儿,举家搬迁到了这座古城。从此,夫妻俩开始了真正的夫妻生活。 闻一多的朋友们都看在眼里,纷纷感慨他变了一个人。曾经那个满脑子诗歌理想的青年,现在满心满眼都是妻子。 生活的点滴幸福,让闻一多重新找到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每当他陷入瓶颈,高秀贞温情脉脉的目光总能让他重拾灵感。 诗人与妻子,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艺术中彼此启迪。他们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深沉。 夫妻俩就这样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回首往事,闻一多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是那个不修边幅、逃避婚姻的青年。是高秀贞的爱,让他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是生活的考验,让他明白了家庭的可贵。 诗歌,曾是他的信仰,而今,他找到了更值得托付一生的归宿。 闻一多与高秀贞的婚姻,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从疏离到亲密的过程。 这段姻缘,见证了一个诗人的成长,也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今日之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个深爱妻子的好丈夫。他们的故事,将永远为后人传颂。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