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吕不韦戈】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80—前221年)
长27.6厘米,胡长16.8厘米
陈介祺旧藏,后入上海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援长而狭,长胡,内部三面均有刃,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式样。
这件青铜戈的内部正面有铸铭“诏事,属邦”,背面有刻铭“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
诏事,指秦王所诏令的职事。属邦,指秦国的附庸属国。五年,为秦王政五年,即公元前242年。
“五年”后分列三级督造官员及具体的冶铸工匠。
相邦吕不韦造,指的是吕不韦是负责兵器生产的最高长官,诏事指的是兵工厂厂长,而丞相当于车间主任,寅则是具体铸造的工匠。
五年吕不韦戈是战国晚期青铜兵器“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代表器物,深刻体现了战国末期秦国完备的军工生产和管理制度。
在战场上戈的功能十分多样,既可以啄、又可以勾、还可以砍,威力巨大。而且戈柄通常很长,在短兵相接的时候,相比其他武器占据很大优势,在车战中一般以一乘为一个基本单位,乘是指以战车为中心配备相应数量的甲士和步兵,双方在交战时,战车在前,步兵在后,呈一字排开,每辆战车通常有四匹马拉动,上面装备三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中间一人专门负责驾驭马匹称为“御”,左边一人负责用弓弩射杀敌人称为“车左”,右侧一人负责用长戈攻击敌人称为“车右”,三名甲士中车右通常是力量最大的一位,在车战中他们借助战车高速冲锋,在两军交错时奋力挥舞手中的长戈,像镰刀割麦子一样收割敌人的头颅。
但是到了战国末期车战已经逐渐没落,戈种强大的武器还会出现在战场上么?
秦国国君庄襄王即位后,认为灭掉赵国的时机已到,便派军企图将赵国一举灭掉,当时秦军主要以步兵甲士为主,而赵国主要以骑兵为主,赵国自知实力不如秦国就处处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屡屡偷袭秦军的后方,由于骑兵速度快威力大,给秦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大将军蒙骜在军营中翻看史书时发现了商周时期关于车战的记载,猛然间获得了灵感,原来戈这种武器不仅可以用于冲锋,还可以用来勾拉敌军的马腿,使骑兵失去战斗力,便派人从秦国国都咸阳运来大批长戈。再与赵军交战时,赵军的骑兵的优势完全被长戈破掉。
但是在使用中发现兵器标准参差不齐,武器标准的统一迫在眉睫,五年相邦吕不韦戈正是这种时代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