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柳卓楠
当AI遇上生物制造会擦出什么火花?未来生命科学的新赛道是什么?
9月19日,第十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幕,会期3天。本届大会以“打造生物制造新产业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科学家、院士、专家学者以及生物医药企业从业者、世界500强企业代表等,共话生物制造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悉,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2007年首次举办,于2018年开始在广州和武汉轮流举办,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本届大会将举办近10场专业论坛,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现场会、广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会”、生物产业供需对接会等多场配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首次举办了2024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会,旨在发掘更多生物产业新生力量。
院士专家共话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科技竞争最热的赛道之一。
本届大会深入围绕“打造生物制造新产业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这一核心主题,举行1场生物制造高层论坛,1场生命健康嘉年华、8场专业分论坛。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登台论道,共话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是将生物技术的创新产品推向商业规模的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在主题发言时指出,在当下这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全球7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未来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命健康等方面,生物制造都将发挥巨大潜力。
欧洲科学院院士、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教授谢尔盖·阿布拉梅科(SergeyAblameyko)十分关注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他表示,中国的生物工程、生物产业发展是非常令人深刻的,他非常开心能够参加此次大会,希望借此机会与优秀的中国企业和机构合作,研发更多生物产业创新产品。
“合成生物学:驱动下一代生物制造的引擎”“中医药研发与产业融合”“中医药与免疫性疾病防治产学研融创”“数据赋能生物医药的创新与发展”“生物技术投融资”......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将围绕多个主题深入研讨交流,共谋生物经济未来蓝图,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4》发布
在19日上午举行的生物制造高层论坛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发布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他介绍,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从2002年开始发布,至今已经走过22年。《报告》作为我国生物产业及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记录载体,为社会各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生物产业及生物经济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2024年《报告》全书共8篇31章,从生物经济核心产业、未来技术、生物安全发展态势、生物领域投融资分析以及生物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案例等多角度展开。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生物经济必须强调这一点。”高福指出,今年《报告》的一大特点是强调“第四次科技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在改变科学研究模式,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并推动生命科学迈入“大模型”时代。他表示,中国要赶上第四次科技革命,一定要加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广大科研人员要抓住机会,助力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天,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创始主任刘陈立发布了《合成生物学路线图2030——驱动下一代生物制造的引擎》,为行业提供发展方向与策略指导,加速生物制造的创新步伐。
首届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举行
本届大会首次举办了2024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以“会+赛+展”打造公共型、生态型大会。
记者了解到,大赛以生物制造为重点赛道,汇集了全国23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资源支持,组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代表团。其中以广东、黑龙江、吉林、湖北、天津、甘肃等省市为代表,积极推荐基地内共167个项目参与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24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
“生物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优质的生物制造企业进行投资。”戈壁创投常务董事及执行董事潘俐文深入参与了此次创新创业大赛,她表示,此次大赛涌现了很多海内外优质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涵盖方向很广,例如植物基因材料、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学、个性化医疗、癌症早筛等。“我们通过这次大赛也看中了很多不错的项目,接下来也会和他们进一步沟通,对优质项目进行投资。”潘俐文说。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会设置了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产业政策与创新成果展,规划了国际生物产业基地展区、广东·广州展区、科普展区、体验互动区、生物产业专业展区、金融及投融资机构展区、线上展区共8大展区,吸引了近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参展。
不同于往届大会,本届大会特别新增金融及投融资机构展区。该展区搭建了生物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桥梁,吸引了广州产投、广州城投、广州金控、广州银行等金融主体的参与,为生物科技创新项目的商业化进程提供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