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黎巴嫩再遭电子设备爆炸潮,此次波及范围更广,从对讲机到可视门铃,再到汽车收音机、笔记本、手机和摩托车,多种日常用品在24小时内接连爆炸,造成至少20人丧生,450余人受伤。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较之前日的寻呼机爆炸更为震撼人心,因为它涉及的产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涉事对讲机竟标注为日本ICOM公司出品的IC-V82型号,且该款产品在中国市场亦有销售,轻易就能在网购平台上找到。这一发现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与关注。 面对舆论风暴,日本ICOM公司迅速作出回应,发布紧急声明称正全力核实情况,并初步判断爆炸对讲机可能为山寨产品。然而,这一声明似乎并未能有效安抚公众的不安情绪,疑虑与担忧依旧弥漫。 回溯至此,不得不提及今年4月的一桩旧事:中国对讲机行业的领军者“海能达”曾遭遇美国法院的“全球禁售”裁决,虽随后上诉成功暂缓执行,但结合此次黎巴嫩的爆炸事件,不禁让人遐想连篇——美国此举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动机与考量? 此次黎巴嫩电子设备爆炸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需警惕潜在的威胁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