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改革方案涉及社会民生基本盘,也牵动着群众的心。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经十余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
如何客观地看待延迟退休,既是国家的事——毕竟退休年龄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基数,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毕竟大家伙都关心着“跳广场舞”时间。从历史上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一步深化退休制度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延迟退休触及大多数民众的利益,我们或可从以下四点加以剖析,出台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形势影响着社会福利体系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已历时73年(截至1951年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增长,已经从1949年35岁增至2023年78.6岁,“年逾古稀”的退休年龄政策已远远滞后于社会形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4%,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压力日益增长,也影响着养老福利可持续发展。
第二,面对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退休时间可以作为重要参照。应对老龄化进而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是国际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预期寿命一致,均处在78岁的基准线,但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65岁以后退休。比如,65岁退休的瑞典,66岁退休的美国、荷兰、丹麦、英国、德国,67岁退休的冰岛、挪威。甚至,日本进一步允许企业通过协议延伸至70岁。对比之下,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起点设定就很低。
第三,从个体生命历程上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压缩了工作年限。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工作年限,如果退休年龄相对静止,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延长,社会整体的工作时长将呈现缩减。据统计,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增至2020年的9.9年,教育经历属于个体素质提升,但是客观上也压缩了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生产性时长。
第四,从预期寿命逐年增长趋势上讲,延迟退休大概率不会侵占“跳广场舞”时间。人们对延迟退休的意见大多数集中在对“预期寿命”的参考对照,自然而然地会考虑预期寿命是否能赶上延迟退休?实际上,预期寿命只是一种“时间切片”概念,仅基于特定年份既有条件的预测,既不等同于实际平均死亡年龄,还会随着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逐渐增长。根据Science的研究表明,世界预期寿命平均每年会增长0.24岁,同时我国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也呈增长态势。因此,我们大可放心,延迟退休不仅不会压缩“跳广场舞”时间,甚至不会影响“跳广场舞”质量。
(作者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文|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