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小说中的饮食文化

戏志才评历史 2023-07-06 15:14:03
引言

唐代作为一个发展十分繁荣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较之前代都有长足发展。

除此之外,唐朝因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衣食住行都与前朝有别,颇具特色。

其中饮食一处最令人好奇。

然而饮食不比别的,属于百姓的生活的一部分,无太多史料记载。反而因当时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小说至唐代有了一定发展,其中有关于当时饮食文化的描写。那么,唐代小说中究竟记录了哪些当时的饮食呢?

01 面点

唐代的面点虽然不比今天的面点一般五花八门,也算得上种类丰富了。

但这些面点的名字却并非如今天一般细细分开,而是有一个统称的名字:饼。这里要注意的是,唐朝的许多字与现今同字的字义都是不同的,“饼”也在其中。据学者考证,唐代的“饼”指的不只是饼,还包括一切面粉类制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面粉不仅指麦子一类磨成的粉,还指谷子一类磨成的粉,这两类作物磨成的粉制成的面食便被统称为“饼”。

而在唐代小说中比较常见的饼类,要数胡饼、蒸饼、汤饼三类。

胡饼最早来自于西域地区,但其制作方法却又不只有西域特色,也揉杂了当时大唐的一部分饼类制作方法,属于双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

又因其制作简便、味道香脆而广受唐代大众的好评。

关于胡饼的制作方法,从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中也可以窥见一二:“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胡饼的制作首先是离不开油脂的,大抵是将面按压扁平后涂油脂烤制而成。

这样烤制出来的胡饼又香又脆,因其为面粉所做,饱腹感也很强。

最重要的是,这样烤制出来的胡饼因为较为干脆,比别的食物更加容易保存,作为商旅路上或者士兵行军时的干粮都十分合适。

至于蒸饼,其实是一种运用笼屉蒸熟的面食,这种面食并不像胡饼一样做工简单,反而颇费功夫,需要比较细致的工艺。

据史料考证,唐代的蒸饼并非饼样面食,反而更像是今天的馒头,并且还有带馅和不带馅之分。

不带馅的蒸饼自然如今天的馒头一般,只是面团上锅蒸熟,带馅的蒸饼却是五花八门,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甜口的大枣核桃和咸口的羊肉大葱。

刚蒸出来的蒸饼热气腾腾,又有或香甜或鲜咸的馅料填充,称得上是香气逼人。这些蒸饼因为比较普遍,属于唐代常见的主食,贩卖蒸饼的摊子便也随处可见。这些摊子多开在临街处,为的就是让过往行人一眼看见蒸饼,一鼻子闻见蒸饼的味道,从而驻足购买。

唐代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录》中就有对蒸饼铺子的描写:“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饼之处,热气腾上,使人买之。”可见在当时蒸饼的普遍。

胡饼、蒸饼虽然造型各异、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可以当做干粮的一类面食,而汤饼却与前两者不同。

它虽然也带着“饼”字,实际上却是一种带有汤的面条、面片类食物。

汤饼的制作方法与今天类似,都是将面作条状或片状,或面疙瘩状入水中烹熟,这样的汤饼做出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最重要的是有汤,可以不必佐以其他饮料,直接食用也不干噎。

而汤饼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是用面皮包裹肉类煮熟,这其实就是馄饨了。这一类汤饼既有面食的清香,又有肉类的肉香,可谓十分美味。

而唐代的人们更是将馄饨的馅料琢磨出花样来,制成“五般馄饨”和“二十四气馄饨”。

除去以上这些常见的饼类面食外,唐代小说中还有诸如荞麦烧饼、薄饼、团子一类的饼类面食。

通过这些面食,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饼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然十分常见,且花样繁多,占据了重要地位。

02 米食

1、饭

唐代用于制作饭的原材料主要有粟米、黍米、稻米和小麦,还有些地区也采用胡麻和乌米制作饭。

除此之外,由于唐代较大的贫富差距,对饭的处理精细程度也各不相同,分为粗制饭和精制饭两种。

粗制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糠核”,就其字面意义来看,即指带着糠的米麦碎屑,这种饭的口感自然不好,工艺也不精细。

吃它的人多属于穷苦的百姓,而精制饭中比例有代表性的则是粳米饭。

粳米饭,顾名思义是由粳米做成的饭,这种饭中用的粳米其实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产量却比较低的大米。

这种米因为产量低,食用它的人便只局限于非常富贵之家。

当然,相比较吃糠核和粳米饭的人,食用麦饭人数量更多。

这种饭由舂碎的麦屑制成,因麦子多产于北方,故而多为北方中下层百姓所食用。除去麦饭,还有脱粟饭、胡麻饭等饭,也属于唐代百姓常常食用的饭类。

其中脱粟饭制作较为简单,就是只脱去谷糠的糙米用来制成的饭,这种饭口感粗糙,也属于粗制饭的一种。

至于胡麻饭,则显得更加飘忽,传闻这种饭是仙家饭食,日常倒并不为百姓食用。

2、粥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饼、饭皆为主食,那么粥便是当之无愧的唐代第一辅食了。

它的主要原材料为谷类,是一种半流质状态的米食。

与饼不同的是,粥在唐代与今天的释义并无太大区别。

在此基础上,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有粥的身影。

譬如在地方受到旱涝灾害的时候,朝廷需要进行赈灾活动,地方也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举措,甚至比较富裕的乡坤家庭也会为了名声进行赈灾。

在这些赈灾活动中,最为基础的方式就是施粥。

这种粥因为是属于朝廷或地方出钱置办的,因而被称为“公粥”。

“公粥”大多数只以谷米熬就,甚至粥中汤多米少,但在灾荒年间,在逃难受灾的灾民眼中,这已然是救命稻草。

正因如此,朝廷赈济施粥除去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外,也有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考量。

“公粥”用以救命,自然不会做的太精制可口,但唐朝百姓平日里所用的粥却又不同。

唐代有一种“餳粥”,是用饴糖和谷米熬成的粥,而这种粥在寒食节时食用,就被人称作“寒食餳”。

除此之外,在《邺中记》中,还有一种餳粥,因其中加入了杏仁,故而被称为杏仁餳粥,又称杏酪。

除此之外,《集异记》中也有名将邢曹利用寒食餳粥治病的情节,《云仙杂记》中的杨花粥、桃花粥,《清异录》中的冬陵粥也属于寒食餳粥一类。

除此之外,唐代更有药膳粥、乳粥、茶粥,虽然其底料仍然还是谷米,但其中加入了许多丰富食材,也展现出粥的种类之繁多,唐代饮食之丰富。

3、羹类

(一)菜羹

唐代的菜羹其实并非指单纯只有菜的羹,而是在烹煮肉类或鱼类时加入一些蔬菜相配。

在唐代小说中可以找到的常用来作菜羹的蔬菜主要有薯蓣和荠菜。薯蓣原本是一种食药两用的食材,甚至更多的出现在药材书籍中。

根据《本草图经》中的记载,薯蓣一共有两种,一种根大约手指粗细,用来煮汤十分鲜美,另一种的根却像姜和芋头,外皮是紫色的,这种薯蓣煎、煮都非常好吃。

至于荠菜,唐代小说中有所记载,“又于园中见荠菜,土人不解吃”,直到有人捡了做成菜羹,才知道它的鲜美味道。

(二)肉羹

唐代小说中菜羹并没有几道,肉羹却比比皆是。且小说中的肉羹不独有当时主要食用的肉类羊肉,更有猪、牛、鸡、鱼、鹿等肉类做成的羹。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出现过“㹠羹”和鹑羹。所谓“㹠羹”指的是用小乳猪制成的肉羹,“㹠”即小乳猪。

因古代饲养的家猪味道重,贵族和富人一般是不吃成年家猪的,因而若有想要吃猪肉之时,所用的大多为肉质细嫩肥美的小乳猪。

至于鹑羹,指的却是用鹌鹑制成的肉羹。

要知道,鹌鹑作为禽类,其肉里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不含太多脂肪,这样的肉用来制成肉羹,除去满足口腹之欲外,更能给人体带来滋养。

(三)鱼羹

相较于在唐代还比较贵的肉类,鱼类在唐代百姓生活中更为常见。

要知道,当时唐朝的渔业比较发达,鱼类供应便十分充足,这使得唐代百姓们养成了吃鱼的习惯。

且唐代的鱼类种类多,味道鲜美,就唐代小说中记载,当时食用的鱼类已有鲤鱼、鲫鱼、鲈鱼、鳜鱼等十几种鱼类。

而鱼类资源多又使得当时加工和保存鱼技术发展迅速,烹饪鱼的方式多种多样,鱼羹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

当时的人们认为通过“羹”的方式烹饪鱼,可以使得鱼保留其本身的鲜美,而羹本身的制作也不复杂,可谓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出好吃的味道。

故而人们多以羹的做法烹调鱼类。

小结

唐代小说中所描写的饮食文化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当时的人们虽然囿于材料、工艺的落后,对于美食的热爱却使得他们仍旧能制作出好吃的菜肴。通过唐代小说中描写的饮食文化,唐代的繁荣文化可见一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