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荣臻提出要求:请给离婚的妻子拨一笔钱

青梅侃事 2024-11-09 04:15:33

“他是一个高个子,金发碧眼,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做什么都快……”

吕正操将军初见白求恩时的感觉是这样的。

快,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争分夺秒,意味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

这与当时冀中根据地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缺医少药,条件艰苦,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人的心头。

白求恩的到来,不仅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股精神,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中国军民心中的希望,也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初识白求恩:为工作而生的人

一九三九年二月,天寒地冻。

经历重重阻碍,白求恩大夫带着医疗队终于赶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为了迎接这位国际友人,吕正操特地安排厨房准备了四个菜,这在物资匮乏的根据地,已是相当高的规格。

然而,白求恩似乎对这些并不在意。

他匆匆吃完饭,甚至没有片刻的休息,就立刻要求投入工作。

在他看来,战场上的伤员正等待着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钟的耽搁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吕正操很欣赏这个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白求恩的到来,无疑为冀中根据地的医疗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理念、技术、器械和药品。

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

他坚持亲临前线,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建立救护所,为伤员进行及时救治。

他觉得,离战场越近,救伤员就越快,能减少他们的痛苦和死亡。

这种做法,在当时条件下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但他却义无反顾,毫不畏惧。

齐会战斗,是白求恩在冀中经历的一场残酷的战斗。

临时救护所设在一座靠近战火的小庙里,头顶上不时有枪炮声呼啸而过。

一颗炮弹甚至将小庙的外墙炸塌,但白求恩依然镇定自若,继续为伤员进行手术。

这场激战持续了72小时,白求恩一直坚守手术台,为超过一百名伤员做了手术,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1939年3月3日,是白求恩49岁的生日。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在手术台上忙碌着。

昨天他抢救了19个重伤员,一直忙到凌晨六点才收工。

睡到中午才想起来,今天生日。

在异国战场上,过生日的方式虽然特殊,但白求恩心里很自豪。

日记里,他写自己是在前线年纪最大的士兵。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更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

为了提高战场救治效率,白求恩设计了一种马驮式医疗架,方便携带药品和器械。

这架子轻便易携,需要时就能拆下来,方便现场救治伤员,甚至做手术。

白求恩将这种架子命名为“卢沟桥”,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也象征着他为中国抗战事业所做的贡献。

在冀中的四个多月里,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跟随部队转战750多公里,完成了315次战地手术,帮助部队建立了13个手术室或包扎所,并为当地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联系购买药品等。

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跟吕正操说:“我只想多干点活儿,多做点贡献。”

”这句话,简单而朴实,却深刻地反映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

二、交往甚笃:惺惺相惜的友谊

白求恩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极度投入上,更体现在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怀上。

1939年6月底,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返回冀西。

排队过封锁线的空档,他听到路边有老乡在喊疼。

白求恩上前一瞧,知道老乡是肺脓肿,得动手术。

战火纷飞,地点离封锁线太近,非常危险,可白求恩医生还是坚持给那位老乡做完手术才走。

这是白求恩在冀中做的最后一个手术,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在与白求恩的交往中,吕正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

他们很欣赏彼此,成了好朋友。

白求恩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都给吕正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吕正操后来回忆说:“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中,他是医务人员的楷模,所有人员学习的榜样。”

几个月后,1939年10月底,吕正操去晋察冀军区开会,听说白求恩也在那里,便特地去看望他。

白求恩病得很重,身子骨弱,但精神头儿还不错,还乐呵呵的。

两人正在叙谈,远处突然传来激烈的枪炮声。

白求恩听到枪炮声,立刻站了起来,询问是否有伤员,并迅速赶往救护所,投入到伤员的救治工作中。

这次见面后不到半个月,白求恩就因病去世了。

吕正操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可以说,他是为了工作而活着,又是为了工作而死去的。

”这句话,是对白求恩一生最好的总结。

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白求恩性格直率,有时甚至有些急躁。

他对工作要求极高,如果有人阻碍他工作或者工作做得不好,他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甚至发火。

这体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白求恩临终前,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分送给他的中国朋友,其中包括送给吕正操的马靴和马裤。

这件遗物,象征着两位战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承载着白求恩对中国革命的深情厚谊。

可惜的是,这两件物品后来在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遗失了,成为一段令人遗憾的历史插曲。

在同一封信中,面对死亡的临近,白求恩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伤感或恐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对“不能继续工作”的遗憾,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深深牵挂。

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工作上的事情。

他详细地列出了所需的药品清单,例如每年需要购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于治疗疟疾和贫血。

他还特意叮嘱,不要在保定和天津一带购买药品,因为那里的药价比上海和香港要高出两倍。

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他对工作的细致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关爱。

他在信里说,在中国度过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句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表达了白求恩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白求恩的建议下,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创办了制药厂,这为根据地的医疗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白求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

他知道,打仗缺啥都不能缺药。

他积极推动制药厂的建设,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求恩临终前,也表达了对前妻弗朗西丝的歉意。

他请求聂荣臻司令员向国际援华组织申请,能否拨一笔钱给已经离婚的妻子,并解释说:“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

同时,他还想转告前妻:“我十分内疚。”

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但他并没有忘记对前妻的责任和义务。

这份担当和责任感,更增添了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白求恩牺牲后,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山为他建了墓,聂荣臻等领导人还写了碑文。

吕正操称赞他们是为人类解放而英勇战斗的人。

这简短的几个字,是对白求恩一生最好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白求恩的遗骨被迁葬于石家庄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白求恩精神: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白求恩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中国人,也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白求恩的精神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用行动展现了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优秀榜样。

白求恩不仅医术精湛,更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中国。

信息来源:

楚天都市报——《马背上的医院传承白求恩精神》

抖音百科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