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籍史料,发现文言文是有一定的缺陷的。文言文的宗旨是以尽量少尽量精炼的字数表达

鲸鱼铲史官 2024-09-18 12:49:27

读古籍史料,发现文言文是有一定的缺陷的。文言文的宗旨是以尽量少尽量精炼的字数表达更多的信息量,但也正因为如此,文言文经常出现一些语意模糊的单词,导致整句话的意思非常模糊,要读者来自行脑补。

这里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请看图一。

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一段资料。写的是刘备临终时向诸葛亮交代后事所说的话。

其中有句话为“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里的“自取”这个词相当关键。这是个语意十分模糊的单词。根据前后文,我认为可以做两种解释:

一、诸葛亮自己当皇帝。

二、诸葛亮可以废掉刘禅,在刘备其余的子孙里,再择一贤者立为皇帝。

两种不同的解释,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这就是读古籍史料经常会遇到的困惑。

史学界大部分史家都认为是第一种解释,并进一步盛赞了刘备与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但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理由很简单:刘备再仁厚,与诸葛亮关系再怎么好。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我认为刘备很难伟大到刘禅不才就允许诸葛亮自己当皇帝的地步。

当然,我也是根据逻辑以及人性的常理来推测的。谁叫陈寿整出“自取”这么个语意模糊的单词呢?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4-09-18 23:28

    文言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标点符号,很多都是后世读书人标的,不同的句读,意思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