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质量

交汇点 2024-09-18 11:34:26

党员教育培训是推动党组织活力与战斗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引擎。高校作为坚守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承载着培育、塑造与管理党员队伍的艰巨任务。高校党员教育的培训对象类型丰富,包括专任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离退休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提升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可从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师资建设、创新培训形式、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搭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四梁八柱”。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明确目标、规划路径、整合资源,构建起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四梁八柱”。一是高度重视,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制定校级层面年度党员教育培训计划。二是以上率下,高校党委层面应成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各部门统筹联动、一体推进、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走深走实。三是规划路径,各二级党组织要进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专题研究,细化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任务要求,精心组织落实,审慎稳妥地做实做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应训尽训、取得实效。四是建章立制,坚持制度先行,进一步规范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流程,把推进建章立制和强化制度执行贯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方向明确、学习重点突出、措施落实有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加强师资建设,筑牢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基石支撑”。高质量的党员教育培训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优秀人才,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理论水平精湛的专兼职党员教师队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开放式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要加强培训培养,抓好师资库教师专业化能力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师资库教师进行党员教育培训教学理论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要完善激励机制,将党校课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工作量和年度、聘期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党员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党员教育培训的引路人,其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践行言传身教。

创新培训形式,赋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在培训形式上,高校要坚持完善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式和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注入新动力。完善组织形式,坚持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和组织生活、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改进教学形式: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理论中心组学习等传统形式,抓好集体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各级分党校可灵活运用分组研讨、交流互动、现场观摩、情境体验等教学形式,结合志愿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育活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既要引导党员学习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做到见贤思齐,对标先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又要运用反面教材和反面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党员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恪守纪律底线。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用好“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为党员提供更加便捷、精准、高效的学习方式。

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监督”。提高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细化考核内容,考核评价应包括参训党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等多个方面,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明具体改进方向。二是丰富考核形式,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可以通过理论考试、问卷调查、知识竞赛、党员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过程全方位评估教育培训效果。三是抓好关键少数,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和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工作中,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四是灵活运用考核结果,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注重运用大数据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探索建立党员学习电子档案,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确保考核评价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正合理,将党员教育培训考核结果与党员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奖惩激励相结合,作为党内评优评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以及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陈庆雯(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成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