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言文化反思融入语言教学

交汇点 2024-09-18 11:34:07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发挥着最基本的沟通交流和传递思想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不同语言所展现出的民族思维与文化特质有所不同。对此,高校在开展语言教学时,不应仅仅就“语言”而教“语言”,而应结合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从而体现语言的真正效用。语言教学并非某一方面的教学,语言包含“听、说、读、写”,因此语言课程是一门复合型知识课程。针对将语言文化反思融入高校语言教学,具体可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师资三方面入手。

丰富教学方式

语言本身就涉及不同方面,以同一种教学方式难免会顾此失彼,影响教学效果。传统语言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形成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单一教学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反映在语言中亦是如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采用小组教学或讨论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辩论赛”为例。首先,学生必须仔细听、听得懂、听得全,才能基于对方的观点给出合理的反驳,而这一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作用,且常言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言同样有“群”的作用。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师在开展语言教学时,可尝试以“分享讨论交流式”的方法,邀请不同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对同一文段进行解读。此外,语言是“武器”,是“利器”,是“战斗”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思想、记录生活、抒发感受的“有力发声筒”。

扩展教学内容

语言学习包括音、字、词、句、段、文和句子结构语法的学习。若忽视语言文化,语言教学则会显得庞杂、单调又枯燥,而进一步联系语言文化则会发现语言教学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切隐藏在语言文化之后。若教师在教“字”时只是教“字”,那么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所产生的字不计其数,教师难以穷尽,学生学起来也备感吃力;若教师在教“字”时以中国的“六书”为依据,则可以在引导学生弄懂“六书”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归类学习,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学懂弄通“字”的深层文化意义。

“六书”中的“形声字”造字法,当学生看到偏旁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以“氵”为例子,带有“氵”这一偏旁的字,基本与水有关,如“江”“河”“海”“洋”“湖”等。这一策略并非仅仅限于对字的学习,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同样适用。中国语言有多种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对仗等。教师在开展语言教学时,通过教导学生利用修辞分析句子结构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偶的修辞手法,“箭”与“奔”应属于同类词性。“箭”为名词,那么相应地,“奔”也为名词,意味着奔腾的骏马。

提升教师素养

将语言文化反思融入高校语言教学策略中,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和能力素质也非常重要。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只有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素养,具备将语言文化反思融入到语言教学中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语言学习的文化情境中。学校可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一方面,邀请专家进行语言文化知识讲解;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们互相学习,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可以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方式,与其他优秀教师相互交流,并借鉴网络上反馈好的教学案例开展学习。

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能联系语言教学,合理地将语言教学与语言文化相联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将语言文化反思融入语言教学中。

倪杭英李俊(作者分别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教授;本文系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重点课题:数字媒体环境下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的跨文化意识研究〈编号:WYZL2022ZJ0015〉研究成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