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体育竞技课融入思政教学的创新实践

交汇点 2024-09-18 11:34:01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啦啦操”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新兴课程,对课程思政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探索有所不足。因此,探索高校啦啦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拓展凝练啦啦操思政元素与资源,发挥课程特色优势

啦啦操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可从项目的发展历程、运动特点、精神文化等方面考量。

理论知识传授。啦啦操理论知识主要蕴含起源发展、文化演变、竞赛规则、中华体育精神等思政元素,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技术技能教学。啦啦操的技能学习和动作创编,要求学生深入观察、强化练习、创新改进。同时,需借鉴中国戏曲、武术、舞蹈等国风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动作编创、背景音乐选择以及服装造型设计中,以帮助学生在啦啦操课程训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强化审美体验。

表演比赛实践。通过承担学校演出任务、参加各级啦啦操竞赛、与其他体育项目合作表演等形式,塑造学生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社会适应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彼此成就,更是以班级形式的“小集体”激发学生的“大集体”意识——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多元优化啦啦操教学设计,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教学设计是推行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重构完善教学内容。融入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体育精神等相关主题教育,深化项目文化内涵,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结合啦啦操技术技巧与身体素质需求,增加有关体育健康教育和运动营养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树立“锻炼终身制、健康一辈子”的体育理念,使课程有“高度”。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依托理论课与实践课、公共课与专业课等不同课程类型,运用启发法、图像法、竞赛法、动作分析法、网络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方法灵活性;运用智慧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智能设备作用,科学监控运动效果,实时动态反馈指导,使课程有“温度”。

健全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将学生的课堂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思想政治表现进行量化提取,综合设定“理论考查+实践考核+课堂表现”三项评价内容,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结合,使课程有“广度”。

联通三大课堂,创新啦啦操课程思政开展形式

坚持办好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开展啦啦操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渠道,需要教师持续完善课堂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具备“互联网+课程思政”思维,制作一系列关于我国啦啦操发展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在线课程,扩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

拓展丰富第二课堂。以课外竞赛锻炼为支撑,发挥好课余训练、运动竞赛、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参加校内外啦啦操比赛,让学生体会竞技精神,实现知识和行动的统一。组织啦啦操校园文化展演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主题制定、日程安排、宣传材料设计等环节,把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得活动本身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开辟发挥第三课堂。开展啦啦操支教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进行支教,传授啦啦操相关技能。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强化其社会责任感。进行啦啦操社区公益展演,在社区服务中感受啦啦操的社会价值,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运动方式。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指导,在未来的啦啦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路径,使啦啦操课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贾灿(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3SJYB0946〉研究成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