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工作以及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新疆贫困县医院的有关情况。周长强表示,目前新疆地区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在组团援疆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8所受援医院全部成为三甲医院。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星新闻从发布会上了解到,针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医疗卫生事业的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2016年在中组部的统筹推进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由7个省市支援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塔城、吐鲁番和兵团一师等地8家医院,变“零星选派”为“组团布局”,深入开展了“以院包科”为代表的医院医疗、管理能力的“双提升”,积极推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为代表的医生服务能力的“再回炉”和人才队伍“本土化”,变“输血”为“造血”,为新疆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周长强介绍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目前获得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是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在组团援疆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8所受援医院全部成为三甲医院。三年来,受援医院的住院人次增长了12.35%,手术量上升了19.08%,三四级手术占比由2016年35.70%提升到2018年的48.85%。目前已有332种急危重症不出自治区,1914种重症不出地市。
二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以“常见病、多发病就地解决”为目标,综合组团援疆专家的优势和特长,确定了重点学科建设近百个,重点专科110个,开展了新技术和新项目294项。
三是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支援方与780多名学员签订了培养计划,组织1500多名当地业务骨干到支援医院进行挂职和学习锻炼,举办了各类讲座7600多场次,培训地县医务人员11.2万人次。
四是医院建设更加规范。各医疗队注重传授先进工作理念,有的引入“管理链”“品管圈”,有的引进“以病人为中心构建管理制度”,援受双方开通远程会诊、查房以及培训等平台,共享全方位资源。
五是支援形式不断丰富。援受双方协作创新支援方式,有的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有的开展“柔性组团”“银发援疆”,有的实施“润心计划”“心佑工程”“志愿者行动”,有的组织“大组团”援疆战略合作联盟,有的构建三级联动、优势互补的医联体。这是组团式援疆的主要成效。
周长强还介绍说,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展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医院的工作,组织全国1107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家县医院,这其中43家三级医院与新疆32个贫困县的37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
周长强表示,支援采取了“组团式”的帮扶方式,即选派院长或者副院长、护理部主任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团队,至少5名医务人员组成团队进行驻点帮扶,每一批医务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
周长强称,援受双方密切配合,这种“组团式”对口帮扶也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效。自治区选派37支支援队伍“托管式”支援37所受援医院,将支援方成熟有效的管理经验“带着泥土”移植到县级医院,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制度来运营医院。此外,2016年至今,受援方共派驻医务人员2400余人次,帮助县级医院诊疗患者140万余人次,开展住院手术3.2万台次,会诊7.2万人次,加强临床专科建设100余个,开展新适宜技术230个,新项目112个,50%的县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的手术,一些常见病在县域内就可以治疗。
周长强还表示,针对当地疾病谱、县外就诊率比较高的病种,结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援受双方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急诊急救、重症、传染病、精神病、肾内科、妇科、儿科等相关专业的专科建设。支援方还利用远程系统将诊断、会诊、查房、监护、教学等“打包”输出,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向下传导实现了“高效、低耗和广辐射”,提升了县域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远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每年约有2.4万患者留在属地医院诊治,有效降低了患者外出就医的负担。
红星新闻记者 牛亚皓 严雨程 北京报道
编辑 杨渝彤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