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能在考古书籍中感受到浓浓爱意。

俊人影剧安利 2024-09-16 13:10:46
我本身并不是什么考古爱好者,甚至对历史都不感兴趣。最开始读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作者是我近两年新认识的朋友。 他有很多优点,比如讲话有趣,知识储备量惊人等。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我认为是这世上最稀缺的品质:微信秒回。 就比如说我看电影对某个角色有疑惑时,我会问他,秒回。一些时事热点争议,我会问他,秒回。去了某地寻找美食,我会问他,秒回。甚至旅行建议我也问他,还是秒回。 在我心中他是个懂吃,懂电影,客观,爱旅行的人。可突然看他发微博说,他写了本书。 卧槽,搞这么大! 紧接着就在微博上看他给朋友赠书,我脸皮很薄,即便平时很爱互动这时候也不敢回复了,怕人家认为我就是为了要书。 突然有一天,他微信问我地址,说要给我一本。天呐老高兴了,不是因为有书读了,而是觉得人家拿我当朋友。可随后问题也就来了,我一个国家朝代顺序都记不清的理科生,这《马王堆考古笔记》我怎么嚼得下去啊! 没办法,人家很够意思,你总要读读意思意思,这是最基本的礼貌。然后我就趴在床上开始翻看。 …… 不知不觉,竟然一口气看了近1/3。 这书不像我理解中的“历史课本”,反而像是人物传记、像是大案纪实、像是悬疑小说。 作者通过整理大量资料,仿佛开了上帝视角,通过文字,领着读者一点点了解当年的考古风云。 我印象蛮深的就有几点,一个是马王堆墓穴发掘工作进行时,竟然发现有前朝的盗洞,考古国家队心凉了半截怕墓是空的。 还有就是文物挖完放在博物馆里,可门卫管理员心大放了小偷进去,然后东西就被偷了…大概吧 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直以来历史、考古、文明这类词在我心里代表着威严和权威,而这本《马王堆》竟然如此生动且平易近人,就像是你和朋友吃完烧烤,一边喝啤酒他一边给你讲一个关于马王堆的八卦。 此外这本书肯定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印刷了大量的漆器、雕塑、服饰等文物的图片,还写有非常详尽的参数。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数字,一目十行匆匆带过了。 最后我想提一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要素,那便是作者对他爷爷的感情。书中提到爷爷的段落里,多半是提供了某某资料,任馆长期间做了某某工作,以及一些回忆里的日常琐事。但你其实能感觉到,这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带着浓浓的自豪与怀念。 大概3天吧,我就把这本书读完了。硬要说学到了什么倒也没有,但我知道了考古工作的不易,我国文化的广博,也算没白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