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泰陵,已经被盗了,墓道口就在尖山,里面全是黄土! 泰陵经历了千年风雨,见证

文山聊武器 2024-09-15 16:21:58

唐玄宗泰陵,已经被盗了,墓道口就在尖山,里面全是黄土! 泰陵经历了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公元973年,当宋太祖感叹于古陵的荒废,颁发旨令对泰陵进行修葺。然而,即使修复再三,泰陵的地面建筑依旧难逃一劫,至今只剩下三十多对石刻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圣地。 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在石碑上勾勒出“唐元宗泰陵”几个大字。毕沅之所以将“玄”字改为“元”,是出于对清朝康熙皇帝玄烨的避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辈皇帝的名讳有严格的规避制度,哪怕是一个字的差异,也绝不容许出现。 除了修复工作和石碑的变迁,泰陵的命运也曾多次被挑战。特别是在唐朝末年,朱温、温韫二人率兵挖掘泰陵,将除乾陵外的所有帝陵洗劫一空,帝王的宝藏和安宁被一抢而空。 唐玄宗在世时,威震四海,然而死后,他的陵墓却显得异常简朴。与他父亲唐睿宗李旦的桥陵相比,唐玄宗的陵园仅有两座陪葬墓。一座是他深爱的皇后杨贵妃的墓地,另一座则属于他忠诚的侍从高力士。高力士生前侍奉玄宗五十余年,死后亦不离不弃,与玄宗同眠于这片寂静的土地上。 考古队的专家们在黎明的第一缕光线中开始了对一座高等级唐代陵墓的紧急抢救工作。这座墓葬因其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一直被外界认为蕴藏着无数珍宝。然而,正是这一吸引力,使它成为了盗墓贼的目标。 自从该墓地首次被发现以来,就已经有超过十个盗洞被挖掘,尽管未能直接侵入墓室,但频繁的非法活动仍对墓葬的结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威胁。1996年,情况急转直下,一伙盗贼使用高爆炸药试图进入墓室,引发的爆炸不仅未能打开通往珍宝的道路,反而对墓室的安全构成了直接的破坏。 原本,这座唐代墓葬的设计具备高度的工程学智慧,其四隅券进式的墓室穹顶,配以精妙的力学结构,理应能够支撑上方沉重的封土压力,保证结构千年不倒。然而,爆炸的冲击波打破了这一平衡,使得结构面临即将崩塌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文物保护部门无奈决定,必须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以防结构完全崩溃,导致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考古队在进驻现场后,迅速展开了周密的勘探与准备工作。他们在封土的周围钻探,精确地描绘出墓道、天井及墓室的位置和结构。 在这一阶段,考古队不仅关注于墓葬内部的直接勘探,同时还对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周围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发掘工作的安全与效率。通过对周边地质的分析,队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水文条件及其他可能对发掘工作产生影响的地质因素。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考古队逐渐在封土下方的各个层级中,发现了多处被未爆炸药或盗墓工具破坏过的迹象。这些发现不仅为文物部门提供了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唐代墓葬的建筑技术和防盗措施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泰陵的周边,直到20世纪末,还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农耕景象。这里的神道两旁,农民耕种着玉米,泰陵的神道本身是由土地构成的简易道路,不适合车辆行驶,但却可以让人顺着它走到泰陵下的金粟山。而相对于泰陵的开放与自然,高力士墓的发现和勘探则是近年来的事,其地理位置和结构细节逐渐被学者和考古人员所明晰。 高力士不仅在生前获得了唐玄宗的厚爱,甚至在死后,也得以在离泰陵如此之近的地方安葬,这在唐代是极为罕见的荣誉。他的墓地朝南开口,背向北方,全长52米。墓地表面留有高达7米的封土,这是对其地位的一种象征性展示。而在地下,一条狭长的墓道中设有四个天井,尽头是一间高达5.6米的青砖墓室。 对比周边的唐帝陵,如昭陵和献陵等,这些帝陵常常拥有众多的陪葬墓,而玄宗的泰陵附近,却唯独只有高力士的墓地单独存在。玄宗本人在位期间,虽然子女众多,宰相更迭无常,但在泰陵,仅与他合葬的有元献皇后,以及高力士的这座墓。 来自 (北宋)李昉编纂;谦德书院译. 《文白对照太平广记 12》 2022

0 阅读: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