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吐蕃僧诤事件/桑耶寺辩经事件

丹增巴澹 2024-09-14 17:18:22
拉萨 西藏 藏族 人文 历史 百科 读书 百科 在西藏和汉地资料中都有记载的一次辩论事件,据说印度僧侣莲华戒(藏:Padma'i ngang tshul,梵:Kamalasila)和汉地禅宗大师摩诃衍参与了这场公开辩论。 布顿大师在《教义史》(Chos 'byung )中的说这场辩论是赤松德赞安排的,于792 年在逻些(今拉萨)举行。 主题是对觉悟的正确理解。 摩诃衍主张顿悟,觉悟突然闪现,之后所有痛苦都消除了。莲华戒遵循印度渐悟派的五种方法(梵:marga)和十种阶位(梵:bhumi),认为觉醒的过程会逐渐消除精神痛苦。这些痛苦根深蒂固,是无数世积累的负面思想和行为的结果,不可能一下子消除。 布顿大师记载,莲华戒领导的印度方赢得了辩论,并被宣布为正统的佛教,而汉地方被击败,禁止他们在吐蕃传法。摩诃衍对结果非常不满,回到汉地后派了刺客到吐蕃,他们通过损伤莲花戒的肾脏杀死了他。一些当代西方学者对此事的历史真实性及其细节提出了质疑。但从那时起,汉传佛教在藏地被普遍认为是异端,莲华戒提倡的方法被视为权威。 最近的学术研究用完全不同的术语来解释这场关键辩论(如果它真的发生在面对面的辩论中)。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这场论战的真正主题并不是获得觉悟的理想之路,而是社会模式。根据后来的记录,摩诃衍的观点是,道德、慷慨、仁慈、逐步完善、社会责任等社会基础根本没有必要,这些都是浪费时间。人们只需清心寡欲等待觉悟自发地产生就会获得解脱。莲华戒的观点是,修行的这些方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些方面的实践有助于使人走上渐进的成佛之路。 很明显,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决定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作为国教,印度的传统提供了一种促进社会整合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而摩诃衍的传统则具有解构宗教的性质,很可能导致社会分裂,而且它还为采取不道德的立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两者的冲突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唐蕃不断交战,统治者对汉人影响力增强感到担忧。强大氏族间的竞争也发挥了作用:摩诃衍受到赞普的一位王妃以及其他贵族女性支持。王妃的氏族'Bro来自汉藏边境,而印度派的主要支持者都是卫藏人。此外Myang氏族支持汉地派,而sBa氏族则支持印度派。关键在于,吐蕃需要和汉地加强关系还是和印度加强关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