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上,一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的激烈辩论。而这一

子轩看课程 2024-09-14 14:03:28

在公交车上,一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的激烈辩论。而这一切,都始于司机的一句简单提醒。如何用语言的艺术化解冲突,成为我们今天探讨的焦点。 今天头条给我推送了一个视频,是随州TV发的一个新闻。大意是公交车司机劝阻一位妈妈不要让孩子拿车上的扶手当吊环锻炼。那位妈妈情绪上头,倔强的要求孩子继续锻炼,并痛斥司机关你屁事。司机无奈,为保安全,只好靠边停车。那位妈妈恶人先告状,因此投诉司机。后面跟风的评论,自然是批评指责这位妈妈,无视孩子安全,包括公众安全,强词夺理,推卸责任,恶人先告状等等。对于这些评论,我没有丝毫异议,也认为切中肯綮,点评非常到位。 我想讨论的出发点在于司机如何在刚开始就避免矛盾的激化。 请看双方对话过程: 司机:喂,坐下来!(声音稍大,指令性命令) 妈妈:吊。(情绪开始不满) 司机:这不是你搞锻炼的地方!(音量不小) 妈妈:关你屁事! 司机:怎么关我屁事咧? 妈妈:就吊! 妈妈:我天天都这么吊,就你有意见!有病啊! 司机:这是为了安全着想! 妈妈:(对孩子吼道)快一点,我来保护你! 妈妈:(对司机吼道)你没看到我这样子做吗?你眼睛瞎了吗? 司机:(声音软化下来)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呢? 妈妈:(对孩子,声音稍柔和)就在这里吊。 (对司机,音量也变得稍柔和)我这样子影响到你吗?今天我就这样了!我就在这里吊! 通过对话描述可以看出,司机的建议方式,语气,音量出了问题,引起矛盾扩大化。当然,先声明我支持司机的建议和处理,为保公众与个人安全,他的建议及安全处理措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我只是认为他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避免激化矛盾。 在人的行为背后的原理上,有这么一种理论,称语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而情绪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司机的命令式语言及语气在开始就成功的激起那位妈妈的不服不忿与不满,所以他的好心与初衷就没达到目的。当矛盾激化后,无论是他还是那位妈妈肯定一整天都不会好受舒心。 司机的第2句话以及伴随的语气和音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与指责的态度(虽然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那位妈妈不知什么背景,反正是更不服气了,凭什么命令我,我干吗要听你的? 人的特性是你越指责我,我的自尊心就越强,就偏要反着干。 结果就是这样子了。司机的心情受影响,那位妈妈被审判,被指责。有人说:“家里可以是不用讲理的地方,但公众场合可不是不讲理的地方”。 实际上,从人的劣根性来讲的话,公众场合也是不讲理的地方。如果人人都讲理,世界上就不会有弱肉强食,就不会有战争了。 给人提善意的建议,最好是先肯定别人,获得对方好感,只要这份关心不伤到自己,一般人往往不会拒绝。尤其是能满足自尊心的关怀,往往立即转化为对关怀者的好感。 司机可以用柔和的音量,关怀的语气,说到:“这位女士,看得出您家孩子很有活力,这样的锻炼方式很有趣。不过,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急刹车,为了防止孩子受伤,建议您提醒孩子坐在座位上,或者在停车时再进行锻炼,这样更安全哦。” 估计那位妈妈接受建议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或者用急切的语气说:“请坐下,请坐下,请坐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以打断那位女士的机械式反应,让她无暇思考。 然后再用柔的关怀的语气,说出上述话,从而引导那妈妈放弃对抗。 当人们的机械式反应被打断时,她人会处于“能量反应最低点”,这时最容易给予引导。 但千万不要用粗暴的语气,命令式缺乏尊重的指令,这只会适得其反。#万能生活指南##生活碎片记录##幼儿教育大家说##生活心理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