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历史书的文笔太太绝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辰茹评小说 2024-09-14 13:41:25
⭐这两天在读徐海蛟的《不朽的落魄》,起初关注到这本书是对这本书的角度很感兴趣,选取了13个科举落榜的人去进行讲述。 ⭐这个视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之前读到一些历史人物书是关于诗人、女性等方向的集合,而这本书从科举落榜的角度选人物,就会更加吸引人。 ⭐所以如果我们以后尝试写历史书,也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发散出不同的角度。 ⭐除了故事的精彩性,这本书也有很多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1.对动词的极致运用 ✍🏻在写王冕的故事开头,书中这样描述青年时期的王冕: ✍🏻“他时常头戴高帽,身披一件绿蓑衣,腰间佩一柄木剑,两脚蹬一双长齿木屐,旁若无人地端坐在牛背上”。 ✍🏻这句话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用了“戴”“披”“佩”“蹬”“端坐”等几个不同的动词,把动作串了起来,一个不修边幅兼具松弛的人物形象也立了起来,所以动词下功夫很重要。 2️⃣2.用具体比喻抽象 ✍🏻比喻我们非常熟悉,但这本书中的比喻也很高级,比如: ❗“生活总归是自己的,贫穷无法像诗句那样分送给别人” ❗“生计系在发丝般细微的人情上,好比微弱的烛火,命运哈一口气就能吹灭它” ❗“一种压制不住的生命力在路旁,在洛阳城角角落落扩张着” ✍🏻这几个句子是不是很绝,把抽象的“贫穷”“生计”“生命力”等概念用具体且美的意象表达出来,就有了生命的质感。 3️⃣3.素材的新颖性 ✍🏻这本书提到的13个历史人物虽然大多是我们熟悉的,但作者选取的都是小众素材,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写历史散文素材很重要。 ✍🏻比如在写张岱的故事时,提到了张岱对饮茶的痴迷,对日常饮食的追求,吃鸡肉,能吃口口味最佳的是养在一半露天的舍里的;吃肉,能尝出肉里带着的柴火味来自老旧的木头。 ✍🏻写蒲松龄,写他考乡试屡次落榜,其中一次的原因是他“越幅”了,也就是字数超过行了;还有一次是因为考试前聚餐大吃大喝造成腹泻,导致发挥失常。 ❗这样的一些小细节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边读书的过程就可以边积累,以后写历史散文拿来即用。 [赞R]关于写作方法,这本书还有很多细小的点,准备读完后系统梳理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