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南京大学有一个"贝拉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里面纪念的是一个德国人,名字叫约翰·贝拉。他被学子们称为贝拉先生,被市民称为南京好人。 1937年的寒冬,南京城笼罩在一片恐怖和绝望之中。侵华日军攻陷这座古城,开始了长达六周、令人发指的大屠杀。 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日寇屠戮。整个城市已化为人间地狱,哀鸿遍野,血流成河。 就在南京人民最绝望的时刻,一个德国人挺身而出。他就是约翰·拉贝,南京西门子公司的总经理。30年的中国生活,让这位德国绅士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日军的炮火宣告南京沦陷时,拉贝没有选择撤离,而是留了下来。他的内心早已将南京视为第二故乡。 看着多年的华人朋友、下属,还有数十万无辜百姓将要被屠戮,拉贝无法坐视不管。 于是,这位德国商人成为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在日寇的屠刀下,他竭尽全力营救南京的难民。广州路的小洋楼成了他的指挥部,也成了600多位南京市民的避难所。 纳粹党员的身份,让拉贝获得了日军的某种"尊重",使他免遭日军的迫害。拉贝充分利用这一身份,几次三番抗议日军在安全区的暴行,极力保护安全区内的难民。 但日军对安全区的骚扰从未停止。每次得知日军侵入,拉贝都会立即赶赴现场,亲自将日军士兵驱赶出去。 有一次,几个日本兵翻墙进入安全区,正抓鸡作乐。拉贝闻讯赶来,对着这几个兵怒斥:"你们想破坏日德同盟吗?" 那几个日本兵灰溜溜地从墙上翻了出去。院内难民无不欢呼:"贝拉先生万岁!" 但仅凭拉贝一人之力,还远远不够。他四处募集资金和物资,供养安全区内数以万计的难民。 当安全区的粮食快要断绝时,拉贝拿出多年积蓄,高价从日军那里买米买煤,只为让难民们不致饿死冻死。 为了唤起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关注,拉贝冒着生命危险,详细记录下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他写信给希特勒,向德国政府控诉日军在南京制造的人间炼狱。但纳粹德国对此充耳不闻。 在拉贝的不懈努力下,国际安全区最终保护了25万南京市民。他们给这位德国绅士送上了一面锦旗,上书"数十万人的活菩萨"。 然而由于纳粹德国的压力,拉贝不得不于1938年2月离开南京。 然而离开中国,并没有结束拉贝的苦难。回到德国后,他多次公开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这触怒了德日同盟,拉贝因此被纳粹党除名,并遭到英国和苏联的逮捕。直到战后,他才获得自由。 自由的代价是残酷的。失去了工作,拉贝的生活陷入了绝境。1948年,这位曾经的南京英雄沦为了流浪汉,全家只能以野菜为生。 消息传到南京,这座曾经的伤心之城振奋了。人们纷纷自发捐款,汇给远在德国的恩人。 一位老人说,小时候他就在拉贝家中避难。尽管生活困顿,大家从未饿过肚子。拉贝总设法弄些豆制品改善伙食,让大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一笔两千美元的汇款,让拉贝泪眼婆娑。小小汇款单上,赫然写着"南京"二字。离开这座城市已近十年,但南京人从未忘记这位恩人。 在1948年的春节,南京百姓又一次向拉贝表达感激之情。时任南京市长的沈怡,得知德国物资匮乏,专门给拉贝寄去四大包粮食,后来又坚持每月寄一次。 拉贝在回信中动情地说,即便相隔万里,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也永远温暖着他的心。 可惜天妒英才,多年的颠沛流离,拉贝的身体每况愈下。1950年1月5日,这位67岁的老人与世长辞,没能实现重返南京的夙愿。 临终前,他将那本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日记,郑重交给了子女,并告诫他们:"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 半个世纪后,拉贝的外孙女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将这本尘封已久的日记公诸于世。 虽然纳粹党的身份,曾给拉贝家人带来不少困扰,但外孙女说:"这是世界的日记,人们有权知道真相。" 当她翻开日记,那一页页触目惊心的记录,仿佛把她带回了那个寒冬,去感受外祖父所见证的炼狱之都、血泪之城。 如今,拉贝日记的中文全本面世,揭示了80年前的历史真相。爷爷在最后的日子里说过,这部日记"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 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拉贝的后人向中国发出求援。危难之际,中国政府立即伸出援手,向这个德国家庭运去了大批抗疫物资。 这像极了73年前,穷困潦倒的拉贝收到南京寄来的万里救助。 如今在南京大学的纪念馆里,那面写有"数十万人的活菩萨"的锦旗,仍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每一个走进馆内的人,都会驻足凝视拉贝的照片,感怀这位正义勇士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 尽管80多年过去,南京大屠杀的伤痛仍在隐隐作痛,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约翰·贝拉词条
拉贝还是贝拉?,脑子不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