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喜欢家里来亲戚或者去走亲戚? 因为年轻人内心的独白:父

赫尔墨斯社会 2024-09-13 16:45:58

这一届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喜欢家里来亲戚或者去走亲戚? 因为年轻人内心的独白:父母不懂礼貌,还要说你不懂礼貌。 父母辈们,似乎从来不做客人介绍。 父母辈的亲戚没有边界感、说话尬、爱指手画脚,来客人等价于打破原计划。但我觉得好像漏了一条,就是父母很少把对方介绍给自己。 经典场景—— 父母领着某个不知道谁的亲戚进门,然后指着自己跟对方说“这是我儿子”,然后就叫你“快叫人”。你要是慢了还要说你“不懂礼貌”。 这个场景日常缺失了另一截,就是父母还应该指着对方说“儿啊,这是xxx,是你的xxx,你叫xxx就行了。” 这种缺失带来三个问题: 1、隐含的冒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变成了莫名被人审视的对象,是父母的附属物,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2、打招呼也容易出错,姑姑叫成阿姨,舅舅叫成叔叔,明明父母自己没有介绍这是谁,反而要笑话你说错话。 3、在这样的场景感受到虚伪。父母看起来热情招待,一出门不知道父母会如何议论。有的人是父母真正的朋友,走了还念念不忘,有的人只是表面关系,看起来热情,关上门就吐槽。而这些,他们同样不会跟孩子讲。 于是,明明是父母不与子女沟通而导致子女无所适从,却不仅仅被忽视,还容易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批评。 最后的结果是,最懂客气的我,对于突然造访的不知道是谁的亲戚,永远是摆一个微笑,说一句“你好”就假装做作业回房间,而我表弟则选择躲着不见人。 于是我得到了“虽然不叫人,但是会笑笑”的评价,我表弟则落了个“孤僻不认人”的名头。 但仔细想想,到底是谁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呢? 当你作为桥梁,两边的人互不认识的时候,给双方做介绍,不正是你这个中间人应该做的吗? 你希望子女如何对待你的某个客人,这不是他们走后你应该主动与子女交流吗? 不曾介绍的人,对子女就是陌生人啊,却希望子女跟自己一样,懂得以对待领导、朋友、亲戚的方式区别对待,而且明明是忽如其来,却还要大方得体,这本来就是空中楼阁。 竟然还是多年后,看到电视剧里的父母会向双方介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对嘛,你跟我介绍接受者是谁,我自然会打招呼啊。 基于这个话题,再做一些“典型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相处”的补充: 1、对子女与父母而言,时间的概念不一样。对父母来说,40岁到43岁,3年没见的老朋友当然还是朋友,怎么会不记得呢?但对于子女来说,初一见过一面的叔叔,要求他高一还记得,根本就是个笑话。这一条应该是父母没有意识到需要反复介绍的原因所在。 2、其实对待客人的处理很简单,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去泡茶,随便聊两句,然后留下一句“我还有事,你们聊”就行了,其实他们也没什么想跟小孩子说的。说到底,父母只需要在某一次待客之后,花10分钟到半个小时教一回,小孩子就会记住了。但他们不教,还要指责小孩子总是不会,指责他们不能自学成才,总是选择考验而不是教育,就很神奇。 3、我所描述的是我少年时期遇到的情况,现在想想,其实从我们(子辈)这一头,解决这件事的方法确实有很多。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跟父母开诚布公的谈一谈这个情况,要求他们进行客人介绍。我们也可以直接不惧怕尴尬,当着客人的面问“您是谁?”,即使被吐槽“这都不记得”,其实笑笑然后说“都怪我记性不好,不好意思,我给您泡茶,你们慢慢聊。”也一样是落落大方的待客之道。即使是“你小时候我抱过你,你都不记得了”之类的话,回应一句“你看我都这么大了不是嘛”都很简单。 很多儿时的苦恼,其实成年后很容易解决。 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做错了什么,并不意味着在这件事中应当被指责的人是我们。在我们还是人形挂件的年龄,理应处理好这些事情的人就是父母长辈,他们做得不好,还对子女进行无端指责,这就是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错。如今我们有能力解决,或是当初也有少许情商很高的少年能自学成才、处理应对,不代表大多数的普通少年做错了什么。 再说一遍,现在的我们有能力解决,不代表当初的他们没有做错,更不代表当初的我们做错了什么。 就像被小偷偷了东西,你可以说如果自己更警觉就不会被偷,但不代表做错事的人就不是那个小偷了。受害者有罪论绝对不可以接受。

0 阅读:0